人生規劃, 情緒心理, 書籍推薦, 自我成長

《逆思維》:學會懷疑自己,比一味堅持更重要

前言

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?明明某件事你一開始的看法很堅定,但後來發現根本錯了,甚至一開始連錯在哪都看不清楚。

亞當・格蘭特的《逆思維》(Think Again)就是在講這件事。他認為:「真正的智慧,不是知識的總和,而是你改變想法的速度。」

在這個資訊更新速度超快的時代,比起什麼都知道,「願意重新思考」的能力才是決勝關鍵。這不只是人生規劃的一部分,更是我們在自我成長過程中,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項能力。

《逆思維》(Think Again)是亞當·格蘭特(Adam Grant)撰寫的一本心理學與思維成長書籍,探討為何重新思考比知識本身更重要。

書中強調「科學家心態」,教讀者如何質疑自身觀念、擺脫認知偏誤,並透過反思與開放學習來提升競爭力。

它解析常見的思維陷阱,如「傳道士、檢察官、政治家」模式,以及如何培養心理安全感,促進團隊創新。書籍適合所有希望提升決策能力、增強適應力與創新力的讀者。

逆思維本書重點6大精華

1. 放下你的「認知慣性」:思考也要重新開機

我們常以為「我這樣想」就代表「我對」。但很多時候,我們只是被自己的經驗綁住了。

一位知名醫師堅持用某種手術方式多年,直到住院醫師提出新方法時,他一開始反駁,但最後發現數據更有效,才願意改變。

👉這就像習慣養成一樣,不是不變才是好,而是要懂得「隨時更新」。

2. 停止當「傳教士、檢察官與政客」

亞當・格蘭特形容我們在辯論時常扮演三種角色:

  • 傳教士:拼命說服別人接受你的觀點

  • 檢察官:急著指出別人錯在哪

  • 政客:只在意說什麼能討好觀眾

在一次公司提案簡報中,一位主管一直用攻擊方式反駁新創團隊,結果反而導致整個提案團隊收起了創意。

👉 這提醒我們,當我們把自己變成「科學家」,反而更容易促進對話,也更容易接受不同角度。

3. 真正聰明的人,會常常說:「我可能錯了」

在格蘭特研究中,越是高智商的人,越有「認知自負」傾向,也就是太相信自己的判斷。但真正的高手,反而懂得懷疑自己。

下面有一個故事:

一位在矽谷創業失敗的工程師後來接受別人建議,大幅調整商業模型,最終獲得千萬投資。

👉 願意承認錯誤,並非脆弱,而是智慧的開端。

這也跟情緒心理調節有關,越能穩定情緒,越能接受「我錯了」這件事。

 

4. 你需要的不是知識爆炸,而是思維升級

我們每天吸收的資訊比10年前多十倍,但如果我們的思維模式沒跟上,就像在用舊電腦跑新軟體。

書中引用了一個例子:許多人讀完一堆閱讀技巧書,卻從不懷疑那些方法是否適合自己。

👉 思維升級,就是要願意懷疑自己「習慣的閱讀方式」,而不是一味照做。

5. 為什麼重新思考,比持續學習更重要?

作者提出「學習區 → 反思區 → 成長區」這三階段。他強調,我們光學習是不夠的,如果不反思,就沒辦法真的成長。

一位大學教授發現,他的學生期末表現差強人意,於是他改變教學方法,把討論設計得更有挑戰性,學生學得更好。

👉學會重新思考,不只是更有效率,也讓我們在時間管理上更聰明。

延伸閱讀:「時間管理書單

6. 真正的學習,是建立「心理安全感」

作者認為:「只有當我們不怕說錯、問笨問題,才有真正學習的空間。」

📌 案例:Google的團隊研究發現,最有創造力的團隊,不是最聰明的那一組,而是最願意坦白失敗與試錯的那一組。

👉這也是為什麼在團隊溝通中,領導人應該先說「我不確定,但我想……」來營造安全感。

這個觀點也延伸到創業副業領域,願意反思、快速修正的創業家更容易成功。

逆思維 Think Again 書籍封面,亞當・格蘭特著,重新思考的重要性

逆思維推薦給誰

這本書特別適合以下幾種人:

  • 正在做人生規劃的人:重新檢視你的選擇是不是「舊版本的你」做的。

  • 想要創業副業的人:懂得反思,才懂得調整方向。

  • 經常陷入「自我懷疑 vs. 自我肯定」拉扯的人:這本書會給你一種「鬆綁」的感覺。

  • 想當一位更好的領導者、父母、老師或朋友的人。

人坐在十字路口思考未來方向,象徵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選擇

閱讀結論

《逆思維》不只是一本心理學書,它像一面鏡子,讓我們看到自己思考的盲點,也像一把鑰匙,打開我們內在改變的可能性。

看完這本書,你會開始習慣問自己:「我可能錯了嗎?」這不是否定自己,而是一種真正成長的起點。

如果你總覺得自己卡關、老是在同一個點打轉,那也許不是你能力不夠,而是你需要重新思考的勇氣

讀完這篇文章,想一想今天你可以「重新思考」的其中一件事是什麼?是工作方向?情感選擇?還是你一直堅持的某個觀念?

📘 也推薦你繼續看看我網站上的【自我成長必讀】、【新手必讀書單】或【理財書推薦】,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。

腦中閃現新想法的插畫,代表打破固有思維,擁抱逆思維的力量

延伸閱讀

如果你喜歡《逆思維》這種帶給人深度反思的書,以下主題也很適合你繼續探索:

逆思維影片觀看

, 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