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管理, 書籍推薦, 習慣養成, 自我成長努力沒用的真相在這本《為什麼菁英都是清單控》!不是你不努力,是你根本不是清單控! VIZLATI / 1 4 月, 2025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?腦袋裡總是塞滿「等一下要買什麼」、「那封信回了嗎」、「月底前一定要交報告」、「媽媽生日快到了要記得準備禮物」……每件事都記得,但就是卡在那裡沒做,讓你壓力山大又常常搞丟重要的事?如果你點頭如搗蒜,那這本書《為什麼菁英都是清單控?》超適合你! 《為什麼菁英都是清單控?》一本幫你「釋放大腦、掌控人生」的書 《為什麼菁英都是清單控?》(英文原名:Listful Thinking)是電視製作人 Paula Rizzo 的親身經驗分享,她在高壓、節奏超快的媒體工作環境中,靠著「清單」不只保住了工作效率,更重要的是,她保住了她的健康和生活秩序。她發現:「把事情寫下來,是一種自我照顧。」「清單,不只是管理時間,更是管理壓力、情緒與人生的方式。」 點擊這裡 《什麼菁英都是清單控?》是由美國知名電視製作人 Paula Rizzo 所著的一本實用書籍深入探討「清單」這項看似平凡的工具如何幫助我們提升效率、減輕壓力,甚至做出更好的決策。作者以自身在高壓媒體圈的經歷為例,分享如何透過各種形式的清單,掌控忙碌生活、提升行動力,實現高效而有序的生活方式。 為什麼精英都是清單控六大重點核心概念 清單不只是待辦事項:它還能是感恩清單、旅行清單、購物清單、願望清單… 幫你整理思緒、看清人生方向。清單幫你減少大腦負荷:寫下來就不怕忘,讓大腦專注當下,減少焦慮。越忙越需要清單:當你任務多、角色多時,清單可以幫你找到節奏。打造個人化清單系統:不管紙本還是 App,只要適合你就是好工具。清單讓你更理性選擇:幫你做出「不後悔」的選擇。勾選的爽感超療癒:每劃掉一條,就像打贏一場小仗,動力自然來。 一、清單是減壓神器,不只是工作工具 我們常把清單當成「要做什麼」,但 Paula 更強調清單的心理效應:寫下來,就是釋放。Annie 是一位業務助理,每天下班都覺得腦袋還在運轉。她說:「我以前都會想說下班後要洗衣服、煮飯、看個線上課,但常常到家只想耍廢,因為根本不知道要從哪開始。」後來她開始用清單記下「下班後三件事」,像是:洗衣服看20分鐘英文放空10分鐘神奇的是,她不但照著做了,還覺得自己沒那麼累。因為事情不再繞在腦中轉,她反而更能休息。Paula 說:「清單是一種心靈的整理。」 二、清單種類不只一種,生活大小事都能列 除了最常見的 To-Do List,其實還有很多實用的清單類型,讓生活更有條理。常見清單類型:打包清單:出國不再怕忘記充電器、內衣褲目標清單:今年想學的技能、想存的金額感恩清單:每天列3件感謝的事,提升幸福感決策清單:比較工作A/B方案、產品優缺點購物清單:避免進超市變成失心瘋 書單/片單:避免空閒時一直滑手機 三、用清單管理你的專注力與時間 Paula 大推一個搭配方式:「時間區塊法」+「每日任務清單」。怎麼做?在行事曆上劃出固定區塊,安排專注工作時間(如 9:00-11:00 專心寫報告)每天早上列出3-5項當日重點任務下午再安排一個回顧時間,檢視哪些完成、哪些還要移到明天 四、找到適合自己的清單工具 Paula提醒:不要硬套別人的方法,找到「你會願意持續用」的工具才最關鍵。工具清單推薦:紙本筆記本:像子彈筆記本、行事曆App工具:Google Keep(簡單快速)Todoist(進階任務追蹤)Evernote(多用途筆記)Trello / Notion(適合視覺化拖拉管理)紙控 vs 數位控Amy 是紙本愛好者,每天用 MUJI 筆記本寫 To-Do;Eric 則是科技咖,用 Notion 管理所有專案清單。他們都說:「不是工具讓我變強,是找到適合的方式,讓我願意繼續做下去。」 五、完成清單帶來成就感與動力 你是否也有過這種經驗?把一件事劃掉的那一瞬間,心情像放煙火一樣開心!這就是「完成清單」的正向循環力量。每完成一項任務,大腦就會分泌一點點多巴胺(快樂荷爾蒙),這股小確幸,會促使你繼續行動。案例分享:拖延症患者的逆襲Ben 是個嚴重拖延症患者,他說:「我從不相信自己能準時交報告。」後來他試著每天只列3件事,每完成一件就打勾。他發現:「打勾那刻有種『我可以的』信心,漸漸地,我開始喜歡這個過程。」 結語:清單不是框住你,而是讓你活得更輕盈 清單不是限制你、逼你做事的工具,它是「幫你把人生整理好」的工具。Paula 說:「我靠清單活出有掌控感的人生,不再焦慮、不再忙亂,甚至更快樂。」如果你常常感到焦慮、混亂,不妨從今天就寫下一張小小的清單開始。從「今天三件重要的事」開始,從「晚餐要煮什麼」開始,慢慢地,你會發現人生越來越清晰。小挑戰:今天就寫一張你最需要的清單,感受一下那種「我掌控了生活」的感覺吧!
書籍推薦, 習慣養成, 自我成長2分鐘就能養成習慣?《原子習慣》這個方法超扯但超有效! VIZLATI / 24 3 月, 2025 你是否曾經試著改掉壞習慣,卻總是無法堅持?又或者立下新目標,卻總是在幾天後就放棄? 《原子習慣》這本書由詹姆斯·克利爾撰寫,重點就在於告訴我們:「習慣的力量,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!」書中提出了一個簡單但影響深遠的觀念——小改變,帶來大成功。換句話說,關鍵不在於一次做出巨大的轉變,而是每天進步一點點,累積的力量就會驚人。 這篇文章會幫你解析書中的6 大核心概念,幫助你真正理解這些習慣養成法則,進而改變生活。 為什麼《原子習慣》值得一讀? 查看更多 《原子習慣》(Atomic Habits)是由習慣研究專家 詹姆斯·克利爾(James Clear) 所著,這本書深入探討了如何透過「微小的改變」,帶來長遠且深遠的成就。他提出了一個核心理念:「每天進步 1%,一年後就能進步 37 倍。」全書圍繞「行為改變的四大法則」展開:讓提示顯而易見(Make it Obvious)讓行為有吸引力(Make it Attractive)讓執行變簡單(Make it Easy)讓結果令人滿意(Make it Satisfying) 習慣的複利效應 每天進步 1%,一年後變 37 倍 你可能會想:「一天 1% 真的有差嗎?」 讓我們來算一筆帳: 如果每天進步 1%,一年後(365 天)你的成長將是 37.78 倍! 相反地,如果每天退步 1%,一年後只剩 0.03,幾乎趨近於零! 這代表什麼?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,你的累積效果將遠超過想像。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建立好習慣,比一次性的大改變更重要。 舉例:學習一門新語言 如果每天背 5 個新單字,一年後你就能學到 1825 個單字,已經足夠應付日常對話!但如果因為覺得「每天背 5 個單字太少」,就什麼都不做,最後的結果是 完全沒進步。 身份認同改變 不是「我要改變」,而是「我是這樣的人」 改變習慣的關鍵不在於設定目標,而是改變身份認同。 例如: 「我要減肥」 結果很容易因為沒看到成果而放棄「我是個健康生活的人」 ,然而這樣的身份認同,讓你更容易自然地選擇健康食物和運動 當你開始相信自己就是這樣的人,習慣就會變得輕鬆且自然而然。 如何成為「閱讀愛好者」? 如果你想培養閱讀習慣,與其告訴自己「我要每天讀 30 分鐘」,不如改變身份認同:「我是個愛閱讀的人」。這樣一來,每當你有空閒時間時,選擇讀書就會變得像呼吸一樣自然。 習慣形成的四大法則 要建立好習慣,詹姆斯·克利爾提出了四個關鍵步驟:1.讓提示顯而易見:例如:想要養成運動習慣,就把運動裝放在床邊。2.讓習慣有吸引力:比如說想培養晨跑習慣,可以搭配你喜歡的音樂,讓跑步更有趣。3.讓行動輕而易舉:如果想開始寫作,每天只寫 50 個字,讓開始變得超簡單。4.讓結果令人滿足:完成運動後,喝一杯喜歡的果汁作為獎勵。 兩分鐘法則 習慣開始時要夠簡單,2 分鐘內完成 養成新習慣最難的就是「開始」。 所以,作者提出了一個黃金法則「兩分鐘法則」,也就是「讓習慣變得超簡單,簡單到 2 分鐘內能完成」。 例如:想培養閱讀習慣?先從「每天翻開一本書」開始。想養成運動習慣?先從「穿上運動鞋」開始。 當開始變得容易,後續的行動就會自然而然發生。 環境設計影響習慣 環境影響行為,如果想要建立好習慣,就要讓環境來幫助你。想多喝水?把水壺放在桌上。想減少看電視?把遙控器放遠一點。想養成運動習慣?把瑜伽墊擺在房間中間。 設計一個支持你習慣的環境,比單純靠意志力更重要! 反向工程壞習慣 要戒掉壞習慣,只要反向應用四大法則!1.讓提示隱藏:如果你想減少吃零食,就把零食放在難拿的地方。2.降低吸引力:首先你可以讓手機變成黑白模式,降低滑手機的慾望。3.提高難度:如果你想減少社群媒體時間,先刪除 APP。4.讓結果不滿足:比如和朋友約定,如果偷懶,就要請對方吃飯。 小改變,帶來巨大成就 習慣的養成,不是靠一兩天的努力,而是每天一點點的進步。只要掌握這 6 大關鍵法則,你就能: 養成好習慣,讓生活變得更有秩序擺脫壞習慣,避免拖延和惰性透過微小改變,創造巨大的成功! 現在就開始!選擇一個你想養成的習慣,從今天開始實踐!
《原子習慣》(Atomic Habits)是由習慣研究專家 詹姆斯·克利爾(James Clear) 所著,這本書深入探討了如何透過「微小的改變」,帶來長遠且深遠的成就。他提出了一個核心理念:「每天進步 1%,一年後就能進步 37 倍。」全書圍繞「行為改變的四大法則」展開:讓提示顯而易見(Make it Obvious)讓行為有吸引力(Make it Attractive)讓執行變簡單(Make it Easy)讓結果令人滿意(Make it Satisfyi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