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我成長

書籍推薦, 理財思維, 自我成長

不要再說沒有時間了!是你沒追蹤!《複利效應》教你逆轉人生的6個習慣法則

《複利效應》閱讀心得:改變人生,不靠奇蹟,而是微小習慣的積累

你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每天都沒什麼改變,但過幾年卻突然變得超成功?我以前也很常這樣納悶,總覺得是不是他們偷偷學了什麼厲害的技能,或是運氣超好。

但後來看了戴倫・哈迪的《複利效應》才發現,原來真正能改變人生的,不是什麼大招,而是一點一滴的小行動累積出來的「複利力量」。

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,就是它講得好簡單、好直接,甚至會讓你驚覺:「原來我早就知道這些道理,只是不夠堅持。」

下面就讓我用最白話的方式,分享書中六個核心觀念,加上我自己的一些體會和例子,看看能不能也幫你找回改變的動力

複利效應

為什麼《複利效應》值得一讀?

作者:Darren Hardy(戴倫・哈迪)
出版年份:2010年

《複利效應》是一本文字簡單、觀念強大,能真正改變人生的實用書。作者戴倫・哈迪是《Success》雜誌的前總編輯,長年研究成功人士的習慣與心態,這本書就是他濃縮多年觀察的成果。

書中核心觀念是:「人生的改變,不是靠奇蹟或爆發力,而是靠每天微小行動的長期累積。」
這就像財務上的複利一樣,時間越久,力量越大。

一、每一個微小決定都影響巨大結果

說真的,我們每天都會做超多選擇,像是:今天要不要早起?午餐吃健康的還是速食?晚上回家要滑手機還是運動?

這些小選擇,乍看之下沒什麼,但戴倫說:它們其實就是未來的「你」的雛形。

就像每天喝一杯含糖飲料,一年下來多了上百杯,可能就多出了幾公斤脂肪。反過來,如果你每天只花10分鐘閱讀,一年就看完好幾本書,知識也會默默增加。

生活中的例子:
我有個朋友阿志,三年前開始每天早上5點起床運動15分鐘,從不間斷。當初大家都覺得他很瘋,但現在他不但瘦了10公斤,還變得超有精神,連工作表現也大提升。

他沒有去健身房、也沒用什麼神奇減肥法,就只是堅持一個小小的早起習慣而已。

這讓我深深體會到,每天做的微小選擇,不會馬上改變你,但它們會在未來悄悄放大效果。

習慣法則

二、掌控你的選擇與責任

這一點真的戳中我心。我以前遇到不順就會怪運氣不好、老闆太嚴格、時間不夠用…但這本書提醒我:「你要對自己的人生負100%的責任。」

乍聽有點硬,但仔細想想,這也代表了一件事:只要是我造成的,我就有權力去改變它。

生活中的例子:
我過去一直說「我沒時間學英文」,但其實我花了超多時間在追劇和刷社群。當我開始記錄時間,才發現原來我每天浪費超過2小時在滑手機。

從那刻起我開始把晚上10點後的時間改成聽Podcast或看英文文章,現在英文程度真的有進步,也比較敢開口講了。

所以,當你不再把責任推給別人,就能開始真正主動掌握你的人生。

複利效應書籍推薦

三、建立正確的習慣,避免負面慣性

壞習慣很可怕,它不是一次毀掉你,而是每天偷走一點點你的未來。像是熬夜、亂花錢、不運動、吃太多垃圾食物…我們常說「小事啦」,但這些小事天天來,就變成了大問題。

書中說,要改掉壞習慣,最好的方式不是硬戒,而是用好習慣「取代」壞習慣。

生活中的例子:
我以前每天晚上習慣滑手機到很晚,導致隔天精神差。後來我試著把手機放在客廳,睡前改成看紙本書,結果沒幾天就習慣了,反而更容易入睡,隔天也有精神。

還有一招我很喜歡:寫下你每天做了什麼(紀錄法)。

這真的會讓你更有意識,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偷懶、什麼時候進步。我現在會用Notion做簡單的習慣追蹤,每打完一個勾勾就覺得很爽。

我沒有時間

四、追蹤與量化才能改善

這點說得超中肯:「你無法改善你沒有追蹤的事情。」

很多人說想省錢,但從來不記帳;說想減肥,但從不量體重。戴倫強調,當你開始紀錄並量化目標,你會變得更有掌控感,也更容易堅持下去。

生活中的例子:
我從去年開始記帳,原本只是想看看錢花去哪,結果才發現自己每個月花在外送的錢超驚人(真的會嚇到自己)。後來我限制自己一週只能叫一次,幾個月下來竟然多存了1萬多塊!

我還試過用 App 記錄每天的運動時間,哪怕只動了15分鐘,記下來也會覺得「欸我今天有做到耶」,這種成就感會慢慢累積成動

五、動力來自「為什麼」(你的內在原因)

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經驗:剛開始超有衝勁,買了健身房會籍、寫好一堆目標,結果兩週後就放棄?這種情況我自己也常發生,直到我看到《複利效應》裡這句話:

「如果你沒有一個夠強大的『為什麼』,你就不會走得夠遠。」

也就是說,你的行動力不是靠意志力,而是靠內在的情感驅動。

生活中的例子:
有一次我看到一位爸爸說:「我每天健身,是因為我想陪我女兒走進婚禮現場。」這句話讓我超感動!你看,他不是單純想「變健康」,而是有一個情感連結強烈的「為什麼」。

我自己後來也開始問自己:「我為什麼想要改變?」答案是:「我不想40歲後還在為錢煩惱,我想過更自由的生活。」當這個理由夠強,我每天寫文章、做自媒體的動力就很自然湧現,不再是逼自己做,而是「我非做不可」。

所以,與其設定一堆冷冰冰的目標,不如先找到你心中那個最深的理由。這會成為你最強的燃料。

習慣養成

六、環境與人脈會放大你的成效

這點我以前完全沒意識到。書中說:「你是你最常接觸的五個人的平均值。」剛看到這句話時,我真的嚇了一跳,仔細想一想,還真的耶。

如果你每天跟很懶、很負面的人在一起,你很難持續有動力;反過來,當你身邊都是認真生活、積極成長的人,你也會被帶動起來。

生活中的例子:
我之前加了一個讀書群組,裡面都是想自我成長的人。每週大家都會分享自己讀了什麼、學到什麼。我原本只是「想看看」,結果一加入就被影響了,突然變得很想每天都學點什麼,不想被比下去(笑)。後來我甚至因此開始寫這篇閱讀心得。

還有一個技巧是打造一個「成長環境」:
像我現在把書桌整理得乾乾淨淨,不放手機;手機桌布換成寫著目標的句子;早上放的音樂是激勵Podcast。這些小動作,真的會潛移默化影響你每天的狀態。

所以,如果你想改變自己,先從改變環境與人際圈開始。

結語:複利效應,是日積月累的力量

讀完《複利效應》,我最深的體會就是:真正的成長,不是大爆發,而是小步快走。

我們常常被網路上的「一夜致富」或「快速瘦身法」吸引,但現實是,那些華麗的成就背後,往往藏著無數天、月、年的微小堅持。

生活中的例子總結一下:

  • 每天省下咖啡錢,幾年後可能就是你的投資基金;

  • 把滑手機的時間換成閱讀,知識與思維會默默升級;

  • 找到你的「為什麼」,你就不容易放棄;

  • 跟對的人混、待對的環境,你的潛能會被放大。

書裡提到的六個法則,聽起來都不難,但難的是「持續」。但只要你懂得追蹤、找方法取代壞習慣、找到內在動機,你一定能靠這個複利力量,創造不一樣的自己。

最後給你的建議

如果你還在猶豫要不要改變,或總覺得進步太慢,不如從今天開始,挑一個最小最容易做的好習慣開始。

真的,就從今天開始。像是:

  • 睡前讀一頁書;

  • 每天記帳一次;

  • 每週運動兩次;

  • 每晚寫一行感謝日記;

  • 早上不看手機,改聽5分鐘成長Podcast。

這些小習慣不會立刻改變你,但一年後的你,一定會感謝現在願意開始的自己。

書籍推薦, 習慣養成, 自我成長

2分鐘就能養成習慣?《原子習慣》這個方法超扯但超有效!

你是否曾經試著改掉壞習慣,卻總是無法堅持?又或者立下新目標,卻總是在幾天後就放棄?
 
《原子習慣》這本書由詹姆斯·克利爾撰寫,重點就在於告訴我們:「習慣的力量,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!」書中提出了一個簡單但影響深遠的觀念——小改變,帶來大成功。換句話說,關鍵不在於一次做出巨大的轉變,而是每天進步一點點,累積的力量就會驚人。
 
這篇文章會幫你解析書中的6 大核心概念,幫助你真正理解這些習慣養成法則,進而改變生活。
 
原子習慣精華

為什麼《原子習慣》值得一讀?

《原子習慣》(Atomic Habits)是由習慣研究專家 詹姆斯·克利爾(James Clear) 所著,這本書深入探討了如何透過「微小的改變」,帶來長遠且深遠的成就。他提出了一個核心理念:「每天進步 1%,一年後就能進步 37 倍。」

全書圍繞「行為改變的四大法則」展開:

  1. 讓提示顯而易見(Make it Obvious)

  2. 讓行為有吸引力(Make it Attractive)

  3. 讓執行變簡單(Make it Easy)

  4. 讓結果令人滿意(Make it Satisfying)

習慣的複利效應

每天進步 1%,一年後變 37 倍
 
你可能會想:「一天 1% 真的有差嗎?」
 
讓我們來算一筆帳:
 
如果每天進步 1%,一年後(365 天)你的成長將是 37.78 倍!
 
相反地,如果每天退步 1%,一年後只剩 0.03,幾乎趨近於零!
 
這代表什麼?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,你的累積效果將遠超過想像。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建立好習慣,比一次性的大改變更重要。
 
舉例:學習一門新語言
 
如果每天背 5 個新單字,一年後你就能學到 1825 個單字,已經足夠應付日常對話!但如果因為覺得「每天背 5 個單字太少」,就什麼都不做,最後的結果是 完全沒進步。
 
複利效應

身份認同改變

不是「我要改變」,而是「我是這樣的人」
 
改變習慣的關鍵不在於設定目標,而是改變身份認同。
 
例如:
 
「我要減肥」 結果很容易因為沒看到成果而放棄
「我是個健康生活的人」 ,然而這樣的身份認同,讓你更容易自然地選擇健康食物和運動
 
當你開始相信自己就是這樣的人,習慣就會變得輕鬆且自然而然。
 
如何成為「閱讀愛好者」?
 
如果你想培養閱讀習慣,與其告訴自己「我要每天讀 30 分鐘」,不如改變身份認同:「我是個愛閱讀的人」。這樣一來,每當你有空閒時間時,選擇讀書就會變得像呼吸一樣自然。
 
習慣養成

習慣形成的四大法則

要建立好習慣,詹姆斯·克利爾提出了四個關鍵步驟:
1.讓提示顯而易見:例如:想要養成運動習慣,就把運動裝放在床邊。
2.讓習慣有吸引力:比如說想培養晨跑習慣,可以搭配你喜歡的音樂,讓跑步更有趣。
3.讓行動輕而易舉:
如果想開始寫作,每天只寫 50 個字,讓開始變得超簡單。
4.讓結果令人滿足:
完成運動後,喝一杯喜歡的果汁作為獎勵。
原子習慣書籍推薦

兩分鐘法則

習慣開始時要夠簡單,2 分鐘內完成
 
養成新習慣最難的就是「開始」。
 
所以,作者提出了一個黃金法則「兩分鐘法則」,也就是「讓習慣變得超簡單,簡單到 2 分鐘內能完成」。
 
例如:
想培養閱讀習慣?先從「每天翻開一本書」開始。
想養成運動習慣?先從「穿上運動鞋」開始。
 
當開始變得容易,後續的行動就會自然而然發生。
兩分鐘養成

環境設計影響習慣

環境影響行為,如果想要建立好習慣,就要讓環境來幫助你。
想多喝水?把水壺放在桌上。
想減少看電視?把遙控器放遠一點。
想養成運動習慣?把瑜伽墊擺在房間中間。
 
設計一個支持你習慣的環境,比單純靠意志力更重要!
 
習慣養成

反向工程壞習慣

要戒掉壞習慣,只要反向應用四大法則!
1.讓提示隱藏:
如果你想減少吃零食,就把零食放在難拿的地方。
2.降低吸引力:
首先你可以讓手機變成黑白模式,降低滑手機的慾望。
3.提高難度:
如果你想減少社群媒體時間,先刪除 APP。
4.讓結果不滿足:
比如和朋友約定,如果偷懶,就要請對方吃飯。
 
原子習慣

小改變,帶來巨大成就

習慣的養成,不是靠一兩天的努力,而是每天一點點的進步。只要掌握這 6 大關鍵法則,你就能:
 
養成好習慣,讓生活變得更有秩序
擺脫壞習慣,避免拖延和惰性
透過微小改變,創造巨大的成功!
 
現在就開始!選擇一個你想養成的習慣,從今天開始實踐!
習慣養成
人生規劃, 情緒心理, 書籍推薦, 自我成長

《逆思維》:學會懷疑自己,比一味堅持更重要

前言

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?明明某件事你一開始的看法很堅定,但後來發現根本錯了,甚至一開始連錯在哪都看不清楚。

亞當・格蘭特的《逆思維》(Think Again)就是在講這件事。他認為:「真正的智慧,不是知識的總和,而是你改變想法的速度。」

在這個資訊更新速度超快的時代,比起什麼都知道,「願意重新思考」的能力才是決勝關鍵。這不只是人生規劃的一部分,更是我們在自我成長過程中,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項能力。

《逆思維》(Think Again)是亞當·格蘭特(Adam Grant)撰寫的一本心理學與思維成長書籍,探討為何重新思考比知識本身更重要。

書中強調「科學家心態」,教讀者如何質疑自身觀念、擺脫認知偏誤,並透過反思與開放學習來提升競爭力。

它解析常見的思維陷阱,如「傳道士、檢察官、政治家」模式,以及如何培養心理安全感,促進團隊創新。書籍適合所有希望提升決策能力、增強適應力與創新力的讀者。

逆思維本書重點6大精華

1. 放下你的「認知慣性」:思考也要重新開機

我們常以為「我這樣想」就代表「我對」。但很多時候,我們只是被自己的經驗綁住了。

一位知名醫師堅持用某種手術方式多年,直到住院醫師提出新方法時,他一開始反駁,但最後發現數據更有效,才願意改變。

👉這就像習慣養成一樣,不是不變才是好,而是要懂得「隨時更新」。

2. 停止當「傳教士、檢察官與政客」

亞當・格蘭特形容我們在辯論時常扮演三種角色:

  • 傳教士:拼命說服別人接受你的觀點

  • 檢察官:急著指出別人錯在哪

  • 政客:只在意說什麼能討好觀眾

在一次公司提案簡報中,一位主管一直用攻擊方式反駁新創團隊,結果反而導致整個提案團隊收起了創意。

👉 這提醒我們,當我們把自己變成「科學家」,反而更容易促進對話,也更容易接受不同角度。

3. 真正聰明的人,會常常說:「我可能錯了」

在格蘭特研究中,越是高智商的人,越有「認知自負」傾向,也就是太相信自己的判斷。但真正的高手,反而懂得懷疑自己。

下面有一個故事:

一位在矽谷創業失敗的工程師後來接受別人建議,大幅調整商業模型,最終獲得千萬投資。

👉 願意承認錯誤,並非脆弱,而是智慧的開端。

這也跟情緒心理調節有關,越能穩定情緒,越能接受「我錯了」這件事。

 

4. 你需要的不是知識爆炸,而是思維升級

我們每天吸收的資訊比10年前多十倍,但如果我們的思維模式沒跟上,就像在用舊電腦跑新軟體。

書中引用了一個例子:許多人讀完一堆閱讀技巧書,卻從不懷疑那些方法是否適合自己。

👉 思維升級,就是要願意懷疑自己「習慣的閱讀方式」,而不是一味照做。

5. 為什麼重新思考,比持續學習更重要?

作者提出「學習區 → 反思區 → 成長區」這三階段。他強調,我們光學習是不夠的,如果不反思,就沒辦法真的成長。

一位大學教授發現,他的學生期末表現差強人意,於是他改變教學方法,把討論設計得更有挑戰性,學生學得更好。

👉學會重新思考,不只是更有效率,也讓我們在時間管理上更聰明。

延伸閱讀:「時間管理書單

6. 真正的學習,是建立「心理安全感」

作者認為:「只有當我們不怕說錯、問笨問題,才有真正學習的空間。」

📌 案例:Google的團隊研究發現,最有創造力的團隊,不是最聰明的那一組,而是最願意坦白失敗與試錯的那一組。

👉這也是為什麼在團隊溝通中,領導人應該先說「我不確定,但我想……」來營造安全感。

這個觀點也延伸到創業副業領域,願意反思、快速修正的創業家更容易成功。

逆思維 Think Again 書籍封面,亞當・格蘭特著,重新思考的重要性

逆思維推薦給誰

這本書特別適合以下幾種人:

  • 正在做人生規劃的人:重新檢視你的選擇是不是「舊版本的你」做的。

  • 想要創業副業的人:懂得反思,才懂得調整方向。

  • 經常陷入「自我懷疑 vs. 自我肯定」拉扯的人:這本書會給你一種「鬆綁」的感覺。

  • 想當一位更好的領導者、父母、老師或朋友的人。

人坐在十字路口思考未來方向,象徵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選擇

閱讀結論

《逆思維》不只是一本心理學書,它像一面鏡子,讓我們看到自己思考的盲點,也像一把鑰匙,打開我們內在改變的可能性。

看完這本書,你會開始習慣問自己:「我可能錯了嗎?」這不是否定自己,而是一種真正成長的起點。

如果你總覺得自己卡關、老是在同一個點打轉,那也許不是你能力不夠,而是你需要重新思考的勇氣

讀完這篇文章,想一想今天你可以「重新思考」的其中一件事是什麼?是工作方向?情感選擇?還是你一直堅持的某個觀念?

📘 也推薦你繼續看看我網站上的【自我成長必讀】、【新手必讀書單】或【理財書推薦】,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。

腦中閃現新想法的插畫,代表打破固有思維,擁抱逆思維的力量

延伸閱讀

如果你喜歡《逆思維》這種帶給人深度反思的書,以下主題也很適合你繼續探索:

逆思維影片觀看

, ,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