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:速讀不是飛快瞄過,而是用策略選擇「該讀什麼」
傳統上,我們對速讀的印象是:眼睛快速滑過頁面、一目十行地掃過文字,好像速度越快就越厲害。
但作者宇都出雅巳在《雪球速讀法》中直接打破這個迷思。他強調:「真正的速讀,不是讀得快,而是決定該讀哪裡、該略過什麼。」
簡單來說,就是用策略選讀。
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每天有看不完的內容。
你若用傳統方式從頭讀到尾,很容易陷入資訊焦慮或讀不完的困擾。
相反地,使用「策略選讀」,可以讓你用最少時間抓到最大重點。
有位準備教甄考試的高中老師佳玲,每天下班後精力有限,根本無法細讀教材。
她學會雪球速讀法後,先快速瀏覽課本目錄、挑出重點章節,再搭配考古題練習。
結果一個月內讀完原本要三個月的份量,還把讀書心得整理成了簡報,成為她教學時的教具。
這樣的技巧特別適合想強化【時間管理書單】或【自我成長必讀】的讀者。
二:資料庫大的人,閱讀起來像開外掛
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觀念:速讀能力 = 速讀技巧 × 雜學資料庫
這是全書的核心公式。如果你對某個領域一無所知,就算你再會看書,理解速度也會很慢。
但如果你大腦中已經有了基本知識,閱讀起來就像「開了輔助線索」,很多東西一看就懂。
你可能會想:「可是我知識不多啊,怎麼辦?」
作者說:「沒關係,你可以用‘滾雪球方式’一點一點累積知識。」
這也是本書書名「雪球速讀法」的意涵,當你的資料庫變大,閱讀速度與理解力就會加速成長。
我認識一位自由職業者,他經常閱讀行銷、寫作與財務相關書籍
例如:《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》、《原子習慣》等),他把每本書的學習內容整理進 Notion 筆記本裡。
久而久之,他發現自己閱讀同類型的新書時,根本不用從零開始,很多內容只要掃過標題就能理解。
這種方法最適合在【閱讀技巧】與【理財書推薦】中活用。
三:三階段閱讀法,打造書中導航地圖
作者教我們一套具體可行的速讀流程,稱為「三階段閱讀法」:
階段一:建立大地圖
先看書封、書背、前言與目錄,快速抓到全書的大綱與核心主題。
階段二:快速掃描與判讀
快速掃過每個章節的標題、副標,看看小標題在談什麼,決定哪些段落值得深入讀。
階段三:重點精讀與筆記
精讀你感興趣或覺得有用的部分,並整理重點做輸出。
比如你要讀《一小時的力量》這本書,你可以先看書名、目錄、前後記(階段一),再掃過各章標題如「早晨例行儀式」、「行動堆疊法」等(階段二)
最後只挑你感興趣的章節精讀(階段三),並寫下一句精華筆記:「早起不是為了變勤奮,而是為了有更多選擇權。」
這對【人生規劃】與【習慣養成】分類的內容特別適用。
四:打造自己的知識系統,成為資料富翁
書中強調,知識不是讀過就算,而是你是否「存起來、找得到、用得上」。
這跟我們熟悉的「複利效應」觀念如出一轍。
作者建議我們打造「自己的資料庫」,用筆記、思維導圖或 Notion 這類工具,將書中重點變成自己生活的養分。
你可以建立一個閱讀筆記模板,包含以下幾欄:
這個步驟可作為【創業副業】與【自我成長必讀】的學習整合技術。
五:輸出比輸入更重要,會說出來才是真的會
《雪球速讀法》不只教你怎麼讀,也教你怎麼「輸出」。
因為作者深知:如果你讀完一本書卻說不出來重點,那代表你根本沒內化。
因此他提出「三分鐘講書法」或「30秒金句法」,讓你練習從書中提煉資訊,變成自己的語言。
每天選一本書,用手機錄下你講的「三分鐘講書重點」。
例如讀《小狗錢錢》,可以說:「這本書用故事形式,讓我知道要先存錢再花錢,還要給金錢一個‘目標’。」
你也可以在社群發一張書摘圖,寫上一句你最有感的文字,這就是超有效的輸出!
此技巧可以搭配【情緒療癒書單】的反思練習,產生深層連結。
六:速讀不是為了讀多,而是為了行動快
作者認為:「真正的閱讀價值,不是學到多少,而是你因此做了什麼。」
也就是說,速讀的終點不是你讀了幾百本書,而是你從中學到了幾個可以馬上實踐的改變。
讀完《擊敗拖延,就從當下的三十分鐘開始》後,你馬上可以安排「番茄鐘」,每次閱讀只設定30分鐘時限,提高效率。
或是像作者一樣,每月挑選一本主題書籍(理財、習慣、行銷),設下一個輸出任務:寫部落格、拍影片、畫筆記等。
這種思維很適合放在【習慣養成書單】與【新手必讀書單】的推薦脈絡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