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承認「我可能錯了」的勇氣,就是自由的開始
當比約恩還在森林寺院修行時,有一天,一位資深僧人對他說:「記住這句話:我可能錯了。」
剛開始,他不明白這句話的意義,甚至覺得有點消極。但慢慢地,他發現這五個字,是破除自我中心與執著的鑰匙。
這句話,就像一把「卸下盔甲」的鑰匙。它不是叫我們否定自己,而是讓我們從非黑即白的邏輯中解脫出來,學會站在更寬廣的視角看事情。
比約恩提到自己在擔任企業主管時,常常認為「只要自己堅持到底,就能做出正確判斷」,但那種「我絕對正確」的心態,讓他與團隊之間關係緊張,甚至在內心累積許多壓力。
直到他進入寺院,才發現,放下對錯的執著,反而更能溝通、更能與人建立真誠的連結。
延伸閱讀:像這樣的自我覺察,也常在人生規劃與情緒心理類的書籍中出現,例如《致富心態》裡談的「情緒影響判斷力」,提醒我們在投資與人生選擇中,都不能被「我是對的」這種情緒主導。
這也正是情緒療癒書單的核心理念之一:自我和解,不是從證明正確開始,而是從放下控制慾開始。
二、你不是你的念頭,觀察比控制更重要
比約恩在出家修行的過程中,最常聽到的問題之一是:「我該怎麼停止負面想法?」
他的回答是:「你不需要阻止它,而是要學會『看著它』。」
他在書中寫道,有位長期憂鬱的來訪者,在參加冥想營時向他訴苦:「我腦中總是有一個聲音告訴我『你不夠好』,我真的很痛苦。」
比約恩對她說:「下次那個聲音出現的時候,你不要試圖辯駁它,只要告訴它:謝謝你來提醒我,我知道你在,但我現在選擇安靜坐著。」
這是極為重要的轉念練習。當我們「觀察」而非「壓制」念頭時,那些負面情緒反而會自己平息。
這一點與《擊敗拖延,就從當下的三十分鐘開始》的核心策略如出一轍,透過「接受」來化解內在阻力,而不是「硬撐」來對抗情緒。
若你正處在人生壓力期,習慣養成書單與自我成長必讀類的書籍也會推薦用「冥想」、「每日三分鐘觀照」等方式,來重建與內心的連結。
三、別把自己當成待修理的物品,你本來就值得被愛
很多人看心靈書,是希望「變得更好」。但比約恩卻提醒我們:很多時候,我們只是過度用力地對自己不滿。
他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掙扎,在寺院裡,他對自己的靜坐時間、開悟程度、清心寡慾的程度都感到焦慮。直到有一天,他終於忍不住向老師哭訴。
老師只說了一句話:「你不需要更好,你只是需要接納現在的你。」
他開始每天對自己說:「我已經夠好了。」這個簡單的信念,讓他從過度自我改善的焦慮中走出來。
而這種轉變,也能從新手必讀書單中的自我接納類書籍中看到趨勢。例如《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》,不是告訴你去拼命賺錢,而是先建立「我配得過好生活」的內在信念。
四、練習「不做」,才能找回自己真正的節奏
這段話來自書中的一段安靜描寫:
「我在寺院裡最享受的時刻,不是誦經、不是教學,而是午後曬太陽,看著樹葉飄落。」
這段話簡單到不行,卻蘊含了我們在忙碌生活中遺忘的智慧。
比約恩提醒我們:你並不需要時時高效,也不是一定要什麼事都做。你需要的,是每天給自己10分鐘,什麼都不做。
實際案例:他在瑞典還俗後,每天仍保留「什麼都不做」的儀式。早上煮好茶後,他會坐在窗前,看著陽光灑落,用三口茶時間,安靜與自己對話。
如果你也曾被時間追著跑,不妨試試他的方法。像《一小時的力量》這樣的時間管理書單書籍,也都強調留白的重要性。
閱讀技巧類別的許多書也指出:真正吸收知識與靈感的關鍵,不是拼命輸入,而是適當放空與整合。
五、直視死亡,才能活得更真誠
這本書最震撼的一章,就是比約恩寫下自己罹患ALS後的生活。
他坦然地說:「我不怕死,我怕的是在該活著的時候,沒有真正活過。」
當他發現自己即將無法說話、無法進食、無法行走時,他一度陷入巨大的絕望。那段時間,他常常在深夜裡問自己:「這一生,還有沒有什麼沒說出口的遺憾?」
但最終,他選擇面對它。
他開始錄製告別音訊、寫下這本書,把自己最後的力量,用來幫助更多迷失的人。他說:「如果死亡是終點,那我希望我能讓更多人從終點回望,看見當下的價值。」
像《清醒夢的第一本書》、《輪迴八十六次的生命覺醒之旅》這類書,也都強調死亡並非終點,而是轉化的開始。這些情緒療癒書單的閱讀,也讓人開始以不同角度看待人生壓力與生命脆弱。
六、人生不是比賽,是一次學習與回家的旅程
書名雖是《我可能錯了》,但它真正想傳遞的是「人生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」。
比約恩的老師曾告訴他:「你不是來當完美人的,你是來體驗人生的。」
他在書中反覆寫到:「我這一生,沒能學會成為一個完美的人,但我學會了怎麼好好說再見。」
他回憶說,有一次冥想營結束後,一位中年男子走向他,流著眼淚說:「我原本來這裡是想改掉暴躁脾氣,但我現在決定不再修理自己,而是擁抱他。」
這樣的領悟,其實也是《從負債2000萬到心想事成每一天》、《複利思維》、《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》等書籍中共通的力量來源:用累積與覺察,慢慢找回「那個真正的自己」。
這也與習慣養成、自我成長、人生規劃這三個分類中常談的「小步行動、漸進式自由」不謀而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