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很累,是因為你太想贏:《我可能錯了》的6個療癒提醒!

這本《我可能錯了》,不是心靈雞湯,也不是宗教勵志書,而是一位歷經企業高層、森林僧侶、重病患者三重身分的男人,比約恩.納提科.林德布勞,所留下的生命結晶。

當世界告訴你要「更強大」、「更成功」時,他卻反過來說:「承認我可能錯了,是我人生最自由的一刻。」

你曾被「情緒勒索」困住嗎?你曾為了成功而疲憊不堪嗎?你是否也覺得,人生好像沒照劇本走?

那麼,這本書也許會是你的轉捩點,就像《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》教會我們財務自由,其實很樸實一樣;像《從負債2000萬到心想事成每一天》提醒我們,一切都能從當下開始改變。

一位身穿僧袍的男子安靜地坐在森林中大樹下,神情平靜。四周環繞著他過去生活的透明影像:企業會議室、病床,以及繁忙的都市景象。整體畫面由混亂逐漸過渡到寧靜

作者:比約恩.納提科.林德布勞(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)、卡洛琳.班克勒、納維德.莫迪里

我可能錯了》是一部充滿智慧與寧靜力量的心靈之書。作者比約恩原是瑞典企業高階主管,在人生巔峰選擇出家為森林僧侶,歷經17年修行後還俗,卻又罹患漸凍人症(ALS),最終以安樂死完成人生旅程。

這本書不是教條式的宗教作品,而是他以生命歷程淬鍊出的思維精華。他用極度誠實、柔和又深刻的筆觸,分享面對焦慮、憂鬱、失控與死亡的內在歷程,提醒我們:「你可以不必完美,你也不必強撐,你只需要真實地活著。」

我可能錯了重點整理

一、承認「我可能錯了」的勇氣,就是自由的開始

當比約恩還在森林寺院修行時,有一天,一位資深僧人對他說:「記住這句話:我可能錯了。」

剛開始,他不明白這句話的意義,甚至覺得有點消極。但慢慢地,他發現這五個字,是破除自我中心與執著的鑰匙。

這句話,就像一把「卸下盔甲」的鑰匙。它不是叫我們否定自己,而是讓我們從非黑即白的邏輯中解脫出來,學會站在更寬廣的視角看事情。

比約恩提到自己在擔任企業主管時,常常認為「只要自己堅持到底,就能做出正確判斷」,但那種「我絕對正確」的心態,讓他與團隊之間關係緊張,甚至在內心累積許多壓力。


直到他進入寺院,才發現,放下對錯的執著,反而更能溝通、更能與人建立真誠的連結。

🔗延伸閱讀:像這樣的自我覺察,也常在人生規劃情緒心理類的書籍中出現,例如《致富心態》裡談的「情緒影響判斷力」,提醒我們在投資與人生選擇中,都不能被「我是對的」這種情緒主導。

這也正是情緒療癒書單的核心理念之一:自我和解,不是從證明正確開始,而是從放下控制慾開始。

二、你不是你的念頭,觀察比控制更重要

比約恩在出家修行的過程中,最常聽到的問題之一是:「我該怎麼停止負面想法?」

他的回答是:「你不需要阻止它,而是要學會『看著它』。」

他在書中寫道,有位長期憂鬱的來訪者,在參加冥想營時向他訴苦:「我腦中總是有一個聲音告訴我『你不夠好』,我真的很痛苦。」

比約恩對她說:「下次那個聲音出現的時候,你不要試圖辯駁它,只要告訴它:謝謝你來提醒我,我知道你在,但我現在選擇安靜坐著。」

這是極為重要的轉念練習。當我們「觀察」而非「壓制」念頭時,那些負面情緒反而會自己平息。

這一點與《擊敗拖延,就從當下的三十分鐘開始》的核心策略如出一轍,透過「接受」來化解內在阻力,而不是「硬撐」來對抗情緒。

📌若你正處在人生壓力期,習慣養成書單自我成長必讀類的書籍也會推薦用「冥想」、「每日三分鐘觀照」等方式,來重建與內心的連結。

三、別把自己當成待修理的物品,你本來就值得被愛

很多人看心靈書,是希望「變得更好」。但比約恩卻提醒我們:很多時候,我們只是過度用力地對自己不滿。

他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掙扎,在寺院裡,他對自己的靜坐時間、開悟程度、清心寡慾的程度都感到焦慮。直到有一天,他終於忍不住向老師哭訴。

老師只說了一句話:「你不需要更好,你只是需要接納現在的你。」

他開始每天對自己說:「我已經夠好了。」這個簡單的信念,讓他從過度自我改善的焦慮中走出來。

而這種轉變,也能從新手必讀書單中的自我接納類書籍中看到趨勢。例如《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》,不是告訴你去拼命賺錢,而是先建立「我配得過好生活」的內在信念。

四、練習「不做」,才能找回自己真正的節奏

這段話來自書中的一段安靜描寫:

「我在寺院裡最享受的時刻,不是誦經、不是教學,而是午後曬太陽,看著樹葉飄落。」

這段話簡單到不行,卻蘊含了我們在忙碌生活中遺忘的智慧。

比約恩提醒我們:你並不需要時時高效,也不是一定要什麼事都做。你需要的,是每天給自己10分鐘,什麼都不做。

實際案例:他在瑞典還俗後,每天仍保留「什麼都不做」的儀式。早上煮好茶後,他會坐在窗前,看著陽光灑落,用三口茶時間,安靜與自己對話。

如果你也曾被時間追著跑,不妨試試他的方法。像《一小時的力量》這樣的時間管理書單書籍,也都強調留白的重要性。

🔗閱讀技巧類別的許多書也指出:真正吸收知識與靈感的關鍵,不是拼命輸入,而是適當放空與整合。

五、直視死亡,才能活得更真誠

這本書最震撼的一章,就是比約恩寫下自己罹患ALS後的生活。

他坦然地說:「我不怕死,我怕的是在該活著的時候,沒有真正活過。」

當他發現自己即將無法說話、無法進食、無法行走時,他一度陷入巨大的絕望。那段時間,他常常在深夜裡問自己:「這一生,還有沒有什麼沒說出口的遺憾?」

但最終,他選擇面對它。

他開始錄製告別音訊、寫下這本書,把自己最後的力量,用來幫助更多迷失的人。他說:「如果死亡是終點,那我希望我能讓更多人從終點回望,看見當下的價值。」

🖇️像《清醒夢的第一本書》、《輪迴八十六次的生命覺醒之旅》這類書,也都強調死亡並非終點,而是轉化的開始。這些情緒療癒書單的閱讀,也讓人開始以不同角度看待人生壓力與生命脆弱。

六、人生不是比賽,是一次學習與回家的旅程

書名雖是《我可能錯了》,但它真正想傳遞的是「人生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」。

比約恩的老師曾告訴他:「你不是來當完美人的,你是來體驗人生的。」

他在書中反覆寫到:「我這一生,沒能學會成為一個完美的人,但我學會了怎麼好好說再見。」

他回憶說,有一次冥想營結束後,一位中年男子走向他,流著眼淚說:「我原本來這裡是想改掉暴躁脾氣,但我現在決定不再修理自己,而是擁抱他。」

這樣的領悟,其實也是《從負債2000萬到心想事成每一天》、《複利思維》、《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》等書籍中共通的力量來源:用累積與覺察,慢慢找回「那個真正的自己」。

這也與習慣養成自我成長人生規劃這三個分類中常談的「小步行動、漸進式自由」不謀而合。

夕陽下的湖邊景色祥和寧靜,一位僧袍男子坐在長椅上沉思。背景中浮現他人生的三個階段:西裝筆挺的商人、森林裡的僧侶,以及坐在輪椅中微笑的病人。落葉紛飛,氛圍溫暖

推薦給誰:

這本書適合:

✔ 剛踏入人生低谷、想重新思考生活意義的人
✔ 正在經歷情緒困擾、焦慮、拖延等心理狀態的人
✔ 每天忙到快喘不過氣、但又不想繼續被壓力推著走的人
✔ 想練習冥想、覺察、放鬆,但總覺得「靜不下來」的人
✔ 對「死亡」有恐懼,但也渴望從中找到內在力量的人

不論你正處在哪個人生階段,《我可能錯了》都像一位溫柔的朋友,陪你走過內在的森林小徑。

閱讀心得:

在現代社會中,我們被教導要成功、要快、要贏,但卻很少被教導如何安靜、如何放下、如何脆弱。

比約恩.納提科.林德布勞用他的一生,從瑞士經濟學家,到泰國森林僧侶,再到一位坦然面對死亡的病人,走出了三條人生道路,卻最終回到同一個答案:

「你不需要完美,你只需要真實。」
「你不是來贏人生的,而是來好好活一次。」

這樣的思維,不只是自我成長的核心價值,也與人生規劃情緒心理三大分類高度呼應。它不是一本教你成功的書,而是教你怎麼和自己相處、和生命相處。

如果你:

🔸 正感到人生迷惘、不知道該往哪裡走
🔸 覺得自己常常陷入負面情緒、拖延、內耗
🔸 想從「努力撐住」變成「輕鬆走過」

那請你從今天起,嘗試做這三件小事:

  1. 每天早上對自己說:「我不需要完美,我只要真實。」

  2. 留5分鐘什麼都不做,只是看雲、喝茶或靜坐。

  3. 每當你想生氣或執著時,試著說一句:「我可能錯了。」

一條森林小徑上,金色光線灑落,一位僧袍男子赤腳緩步前行。他身旁出現焦慮、倦怠、恐懼等情緒的淡淡身影,隨著他前行逐漸消散。周遭花朵綻放,小動物伴隨,畫面充滿療癒感

延伸閱讀:

如果你喜歡《我可能錯了》,以下這幾本書也非常值得一讀:

🔹《從負債2000萬到心想事成每一天》:從谷底翻身的自我轉化故事
🔹《清醒夢的第一本書》:讓你學會主動掌握潛意識與真實人生
🔹《姿勢決定你是誰》:關於身體與心理自信的實踐指南
🔹《複利思維》:從小習慣培養長期自我成長的心態
🔹《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》:透過簡單紀律,建立自由生活

📚搭配習慣養成書單自我成長必讀時間管理書單等分類閱讀,會更有整體系統感,也能幫你從外在效率走向內在平衡。

簡約房間裡,一位僧袍男子坐在窗邊,手握茶杯靜靜看著窗外的雲。地上放著一本筆記本,上面寫著:「I don’t need to be perfect, I just need to be real.」

讓閱讀變成支持自己的方式

🎧 想邊走路邊聽書?這本《我可能錯了》也有有聲書版本!
📦 或者你想收藏實體書,放在床邊,每天翻一小段提醒自己。
🔗你可以透過以下購買連結支持這本作品:

👉 點我查看:《我可能錯了》實體書/有聲書版本【博客來

讓我們一起用閱讀,建立內在的自由與信念。

適用電子郵件訂閱網站

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訂閱網站的新文章,使用電子郵件接收新通知。

一起加入其他 1 位訂閱者的行列

探索更多來自 Vizlati 的內容
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

發表迴響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