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籍推薦

時間管理, 書籍推薦, 自我成長

每天只要一小時,就能改變人生:《一小時的力量》6大關鍵啟示

前言:你的一小時,決定你的一輩子

你有沒有這種感覺?每天早上起床後,整天就這樣被行程追著跑,忙到最後一刻,卻覺得一事無成?《一小時的力量》這本書,就是針對這種「人生被別人掌控」的狀態,提供一個超簡單但超有效的解法。

作者艾德莉安・赫伯特(Adrienne Herbert)是英國健康教練與熱門播客主持人,她用一句話貫穿整本書:

「每天一小時,全力為自己而活。」

這一小時,不是滑手機,也不是趕著打卡上班,而是你每天早上刻意保留的一小段時間,只做能讓你成長的事。別小看這60分鐘,它可能是你邁向人生重大改變的起點。

每天早晨一小時打造成功習慣的晨間儀式

一小時的力量》(Power Hour)是一本專為現代人打造的自我成長指南,由健康教練、播客主持人、運動員、也是母親的 Adrienne Herbert 所著。她提出一個簡單卻強大的概念:每天早上花一小時,專注在讓你人生前進的事上,無論是學習新技能、健身、冥想、還是規劃夢想。

這不是一本教你燃燒自己追求效率的書,而是一種鼓勵你「為自己活」的生活方式。透過這個「Power Hour」,作者親身實踐如何從生活混亂中找回目標與熱情,也帶領讀者一步步養成屬於自己的成功習慣,實現理想中的人生。

一小時的力量重點精華

一、打造你的「全力一小時」:從混亂早晨轉向有意識生活

當你早上睜開眼的那一刻,是拿起手機開始滑社群,還是先為自己留下一段寧靜、專屬的時光?

《一小時的力量》第一個核心觀念,就是「你必須為自己保留最有價值的那段時間」。這段時間並不長,僅僅一小時,卻能讓你整天的情緒與效率完全不同。

作者強調,不是你沒有時間,而是你把時間給了別人。真正的自律,就是在一天開始前,先做屬於自己的事。

我們生活中有太多外在干擾——老闆、客戶、家庭、訊息轟炸——但在一天真正開始之前的清晨,只有你和你自己。

這時候,你可以選擇為目標而行動,也可以選擇繼續拖延。如果你總覺得生活「被追著跑」,那就試著把這個一小時當作是你和命運約會的時光。

一位自由工作者在書中提到,過去他每天早上九點才起床,然後被Email與客戶訊息壓得喘不過氣。

後來他開始實踐「一小時行動表」: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、冥想10分鐘、閱讀20分鐘、寫作30分鐘。不到三個月,他的收入提升了50%,而且壓力更小、生活更有掌控感。

這個觀念與我們【時間管理】類別文章的主題息息相關,像是《把時間買回來》就主張:「我們不是沒時間,而是沒優先順序。」

二、習慣從環境養成,不靠意志力硬撐

許多人無法持續早起,或者建立晨間儀式,並不是因為不夠努力,而是環境沒有幫助你成功。書中提到一個重要原則:「習慣的養成來自設計力,不是意志力。」

這代表你要為習慣創造一個容易成功的環境。例如你想早起閱讀,那麼就不要把手機放床邊,而是放在遠處

把書放在床頭,一醒來就看到它。你想運動,就把運動鞋提前一天擺好,讓它變成視覺提醒。

作者曾輔導過一位職場媽媽,她的生活非常忙碌,總說「我真的沒時間」。

但她願意每天提前30分鐘起床,在廚房小角落放一本書與瑜伽墊,一邊讀書一邊拉筋,堅持一個月後,她情緒穩定了很多,也開始規劃副業。

她說:「我不是沒時間,是我把這時間還給了自己。」

這部分也呼應了【習慣養成】主題的關鍵邏輯,例如《原子習慣文章》中提到的「讓好習慣容易出現」。也推薦閱讀我們在習慣養成書單整理的其他實用書籍。

 

三、從身體開始強壯你的意志力

現代人談成長、談成功,但往往忽略了身體層面。艾德莉安自己是馬拉松跑者,她非常強調:「身體是成長的根基,運動帶來的是主動感與控制權。」

早晨的運動,不一定要是跑10公里、健身房爆汗,而是適度激活身體機能。例如伸展操、瑜伽、快走、呼吸練習,讓你在晨光中甦醒。

這些動作釋放內啡肽、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,讓你整天更冷靜、更有行動力。

一位創業者在書中分享,她長期靠咖啡因提神,後來轉而每天早上做20分鐘的肌力訓練,沒想到不但更有精神,連創意思考都更敏銳,甚至減少中午的暴食習慣。

她說:「運動讓我找回自己的主動權。」

這部分和【自我成長】類別的精神一致,在我們的自我成長必讀書單中也能看到類似觀點,像《最高自律力》就提到:「身體是意志的容器,先動身體,才能動大腦。」

 

四、用具體行動打造你的「成就感肌肉」

成功不是靈感爆發,而是日常積累。

書中提到一個實用技巧:「將抽象目標具體化,拆解為每日任務。」

你想寫一本書,不要說「我想出版書」,而是設定每天500字。你想學新語言,就每天記5個單字。每天都完成一些「可衡量的進度」,你的自信與成就感也會穩定成長。

這種做法強化了心理學中的「自我效能感」(self-efficacy),就是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事情的感覺。一旦這種感覺累積夠久,你會自然而然變成一個有行動力的人。

這種拆解與每日累積,也很適合應用在【創業副業】主題中,像《斜槓青年》就曾說:「夢想不是一次完成,而是被日常的行動積出來的。」

你也可以參考我們在新手必讀書單中對這類目標管理書籍的整理。

五、情緒不是敵人,而是導航工具

很多人無法早起、無法堅持,其實不是因為懶,而是「情緒能量太低」。

你如果昨天加班到深夜、壓力很大,自然隔天起不來。你如果覺得人生無望,也不可能早上興致勃勃做冥想或閱讀。

所以書中提醒:「你的情緒狀態,決定你能不能堅持改變。」

早上的一小時,可以是你的「情緒回復站」,用來清空雜念、進行感恩練習、寫下三件值得開心的事、或純粹坐著深呼吸,讓焦慮不要主導你的一天。

這也是【情緒心理】主題的核心,像《與情緒和好》也提到:「壓抑情緒只會讓你失控,觀察它、善待它,你才有力氣走下去。」你也可以從情緒療癒書單找到更多實用工具。

 

六、成功不是逼自己,而是選擇「為誰努力」

書中最後一章談到一個很溫柔卻深刻的概念:「很多人努力,不是為了自己,而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。」

你每天工作、賺錢、跑業績,是真的為自己?還是為了老闆、為了家人期待、為了同儕比較?

艾德莉安提醒讀者,真正的改變,必須建立在「你願意為自己出發」。這一小時,就是你每天向自己承諾:「我值得過不一樣的生活。」

這也回到我們【人生規劃】分類的本質:你要的人生,該由你來定義。無論你選擇什麼形式的成長,重點不是「多成功」,而是「這是不是你真心想要的樣子」。

用運動與閱讀開啟高效的一天,實踐全力一小時

一小時的力量推薦給誰:

  • 對現狀不滿,但不知道怎麼改變的人

  • 想建立晨間儀式,讓每天更有掌控感的人

  • 工作很忙、但仍希望為自己保留空間的人

  • 喜歡《原子習慣》、《晨間日記的奇蹟》這類自我成長必讀書籍的人

  • 剛開始培養閱讀或目標實踐習慣的新手必讀書單讀者

從原子習慣到自律生活,建立可持續的成功系統

閱讀心得:你不缺動力,你缺的只是「為自己的一小時」

書中沒有什麼神奇技巧,只有一個核心理念:

「留一小時給自己,你的人生就會回到你手上。」

這60分鐘,可能一開始讓你痛苦,但三週後,它會變成你一天中最期待的時光。從每天早上的第一小時開始,你會逐漸長出一種新的自我。

如果你也想找回人生的主控權,不妨試試從明天開始,設定你的「一小時儀式」:

  • 提前15分鐘起床

  • 不看手機

  • 做一件讓你成長的事(閱讀/寫作/運動/冥想)

從現在就開始練習,3週後你會感謝現在的自己。

情緒管理與感恩日記是早晨儀式的關鍵組成

延伸閱讀:

如果你對《一小時的力量》這本書的觀念感興趣,接下來這幾篇文章你一定也會受益匪淺。它們將幫助你在【時間管理】、【習慣養成】、【自我成長】等方向持續進化:

📘《原子習慣》:從根本改變習慣的底層邏輯,讓你每一天都變得更好。(搭配習慣養成書單

🕒《把時間買回來》:教你如何不再被事情追著跑,把一天的主導權搶回來。(搭配時間管理書單

🧘‍♀️《最高自律力》:學會在情緒與懶惰之間找到平衡,建立可持續的自律系統。(搭配自我成長必讀

🧠《情緒急救》:不是不努力,而是你沒先療癒自己,學會情緒照護才能走得長遠。(搭配情緒療癒書單

🚀《斜槓青年》:把「一小時的力量」轉為創業起點,發展多重職涯的實戰手冊。(搭配新手必讀書單

這些書籍與觀念,與《一小時的力量》相輔相成,可以幫助你建立更完整的人生系統與實踐架構。無論你是想精進【時間管理】、設計晨間儀式、還是找回自我掌控感,這些延伸閱讀都是絕佳參考。

 

打造個人專屬的晨間黃金時光,實現自我成長
適用電子郵件訂閱網站

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訂閱網站的新文章,使用電子郵件接收新通知。

一起加入其他 1 位訂閱者的行列
, ,
書籍推薦, 理財思維, 習慣養成, 自我成長

每天只差一點,人生就差一大截,《複利效應》教你6步驟翻轉收入與習慣!

前言:每天一點點,決定你未來的一大步

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: 明明想存錢,卻總是月底吃土; 明明立志早起運動,卻每天賴床滑手機; 明明知道要改變,但就是「撐不了三天」。

這不是因為你懶,也不是你不夠好。 而是,你還沒掌握成功的真正法則:複利效應(The Compound Effect)。

作者戴倫.哈迪(Darren Hardy),是《SUCCESS》雜誌前總編輯,採訪過無數世界頂尖成功者。他用這本書告訴我們:人生的重大成果,並不是一夕之間誕生的,而是由數千個日常微小決定所累積出來的。

接下來,我將依據書中六大核心步驟,搭配生活實例與行動指南,幫助你真正把「複利效應」用在工作、理財、習慣、健康、情緒,甚至整個人生。

每天的微小選擇,決定人生的走向

作者:Darren Hardy(戴倫・哈迪)
出版年份:2010年

《複利效應》是一本文字簡單、觀念強大,能真正改變人生的實用書。作者戴倫・哈迪是《Success》雜誌的前總編輯,長年研究成功人士的習慣與心態,這本書就是他濃縮多年觀察的成果。

書中核心觀念是:「人生的改變,不是靠奇蹟或爆發力,而是靠每天微小行動的長期累積。」
這就像財務上的複利一樣,時間越久,力量越大。

複利效應重點六大精華

一、小選擇的威力:命運不是大事件,而是你每天的選擇所組成

複利效應的核心概念之一,就是「你今天的每個微小決定,未來都會放大回報或懲罰」。這個觀念聽起來簡單,卻深具震撼力。戴倫.哈迪在書中寫道:「成功不是來自大改變,而是微小決定的累積。」

想想看,每天晚餐後你多喝一杯含糖飲料,五年後可能就是糖尿病高危族群;每天多走5分鐘路,五年後則可能比同齡人更健康。這就是複利的力量。

一位在銀行工作的上班族小美,過去每天工作結束後都會看一部劇放鬆,但也因為太放鬆,總覺得人生很空虛。後來,她決定把每週三晚間的一小時改成讀書時間。三個月後她完成了一本理財書推薦,開始記帳與投資,六個月後報名理財課程,一年後轉職到證券公司,薪水翻倍。

這不是奇蹟,而是小選擇的延伸結果。這也是很多新手必讀書單會強調的:從生活中最簡單的一小步開始。

當我們想打造一個符合人生規劃藍圖的人生時,最重要的,並不是立馬辭職去環遊世界,而是每天選擇一個微小但有意義的行動:早睡半小時、閱讀10頁、紀錄今天的收支、感謝一件小事。

這些「不會馬上改變你的人生」的小決定,正是最終改變人生的來源。

二、習慣決定你的自動人生:讓成功變成「下意識的日常」

複利效應的第二個核心觀念是:你每天的行為,其實大多來自「習慣」而非「意志力」。戴倫強調:「如果你每天早上還要靠掙扎決定是否要運動,你已經輸了。」

因為人類的行為,有95%都是自動化的。真正能長期成功的,不是靠一時的衝動,而是靠無痛習慣的累積。

一名原本每天靠三杯咖啡提神的業務員,因為心律不整被醫生警告後,開始每天早晨做5分鐘伸展和喝一杯檸檬水,結果三週後不但減少對咖啡依賴,精神反而更好。這樣的轉變就屬於習慣養成書單中提到的「觸發-行動-獎勵」迴路建立。

當你建立起正向習慣迴路,生活就像開啟「自動導航模式」,你不用再浪費心力去決定,而是自然而然地走在成長路上。這也是許多自我成長的關鍵基礎。

對於想改善生活品質的你,最實用的建議就是:先從建立一個「微習慣」開始。像是每天一醒來就喝水、寫三句感恩日記,或在通勤時間聽一本情緒療癒書單的有聲書,這些小小行為都會被時間放大成成就。

三、記錄與追蹤:讓你對行動有「感覺」

這是很多人忽略但超有威力的關鍵步驟。你不記錄,就永遠無法了解自己的真實行為。戴倫強調:「你想改變什麼,就去追蹤它。」

這就像你以為自己很少花錢,直到開始記帳才發現每週有五次外送;你以為自己睡得很好,直到戴上睡眠追蹤器才知道其實半夜醒來五次。

時間管理書單中提到,有一位工作效率極低的創作者,總覺得自己很忙卻沒產出。後來開始使用番茄鐘法記錄時間,發現自己一天真正專注工作的時間不到兩小時。於是他調整流程,把社群滑手機的時間隔離出去,專注力翻倍,作品產出也提升三倍。

記錄就像是一面鏡子,它讓你看見自己「以為」和「實際」之間的差距。而這個差距,正是你改變的起點。

無論是記帳、飲食紀錄、運動打卡,還是簡單的日記反思,每一項紀錄,都是走向理財思維與自我掌控的第一步。

四、動能效應:微行動帶來大轉變

動能這個概念來自物理學:物體一旦開始運動,要持續動就比較容易。但停止後再啟動,就會很吃力。

同理,人生改變最困難的不是過程,而是「開始」。戴倫說得很直接:「最痛苦的從來不是成功的路上,而是你一直站在起跑線上猶豫不決。」

一位媽媽因為長期帶小孩而忽略自我,對生活充滿抱怨與焦慮。後來她每天只給自己15分鐘靜心時間,三週後整個人變得平靜、有能量,還開始創作親子教養內容,變成知名部落客。這正體現了情緒療癒書單中的核心——只要你開始,動能自然會推你前進。

所以重點不在於「做得多好」,而在於「開始做」。即使你每天只做一點點,只要持續,動能就會幫你打造成功循環。

五、選擇環境=選擇未來

「你是你周遭五個人平均值」這句話,絕不是雞湯,而是心理學研究的結果。你的收入、人際、健康、甚至心情,會被你最常相處的人潛移默化影響。

如果你身邊的人總是在抱怨、拖延、批評,那你再努力也難以突破天花板。但如果你開始接觸努力自律、有目標的夥伴,你也會變得更積極。

一位學員從小在保守家庭長大,原本覺得「賺錢很難」是人生真理。直到參加一個自我成長的讀書會,結識一群積極理財的朋友,才開始學習投資與被動收入,三年內累積百萬資產。

你的環境會左右你的選擇。而選擇,會左右你的命運。這也是很多自我成長書籍會不斷強調的關鍵原則。

六、設定系統,而不是靠意志力

很多人問:「我要怎麼更有自制力?」但其實答案是——你不需要更強的意志力,而是需要更好的「系統」。

戴倫說:「真正成功的人,不是靠堅強意志,而是靠設定讓好行為自然發生的環境與流程。」

一位上班族想早起閱讀,但總失敗。後來他把書放在床邊,把手機放到客廳,設鬧鐘放喜歡的音樂,還買了自動定時煮好的咖啡機。結果,他成功連續30天早起。

這就是系統的力量。它減少了阻力,讓你「不做也難」。這樣的設定邏輯,也是新手必讀書單時間管理書單中常出現的技巧。

所以,如果你真的想改變,與其一直靠意志力苦撐,不如用制度與環境幫自己省力。

好習慣讓成功自動發生

複利效應推薦給誰:

  • 覺得自己很努力但成果總是不夠理想的人

  • 想靠紀律打造穩定人生的人

  • 習慣養成和個人成長有興趣的讀者

  • 正在經歷自我懷疑、職涯停滯者

記錄行為,才能看見真相

複利效應閱讀心得

戴倫哈迪的這本《複利效應》,就像一面鏡子,讓我們看見自己每天的小選擇如何累積成最終命運。這不是一本立刻「翻身」的速成指南,而是一本「真正改變人生習慣」的實戰手冊。

它提醒我們,選擇不會立即改變人生,但會在幾個月、幾年後,讓你看到不同的風景。

現在就開始吧!拿出紙筆,記下你今天要開始的「微小選擇」:
是喝水取代手搖?是閱讀取代追劇?是早睡10分鐘?還是記帳5元?
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動,就是你未來人生的開端。

啟動動能,從一小步開始

延伸閱讀:打造持續成長的你,推薦以下書單與實用文章

如果你對《複利效應》這本書的觀念感興趣,接下來這幾篇文章你一定也會受益匪淺。它們將幫助你在【人生規劃】、【習慣養成】、【理財思維】等方向持續進化:

  • 📘《原子習慣》:從根本改變習慣的底層邏輯,讓你每一天都變得更好。(搭配【習慣養成書單】)

  • 💰《小狗錢錢》:理財從童話開始,學會讓錢為你工作。(搭配【理財書推薦】)

  • ⏳《擊敗拖延,就從當下的三十分鐘開始》:用簡單實驗法解決拖延難題,馬上就能行動!(搭配【時間管理書單】)

  • 🧠《快思慢想》:了解你如何做出選擇與判斷,避免思考偏誤。(推薦分類:【自我成長】)

  • 💬《重新找回自己》:回到內心,看見真實的你,建立自信與行動力。(搭配【情緒療癒書單】)

這些都是與《複利效應》概念相輔相成的書籍與文章,讓你在建立人生系統時,有更多方向參考與實作。

選對環境,就選對命運
適用電子郵件訂閱網站

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訂閱網站的新文章,使用電子郵件接收新通知。

一起加入其他 1 位訂閱者的行列
, ,
書籍推薦, 習慣養成, 自我成長

2分鐘就能養成習慣?《原子習慣》這個方法超扯但超有效!

前言

你是不是也常立下很多目標,結果三天熱度過了又回到原點?
別懷疑,不是你不夠努力,而是「系統不對」。
原子習慣》這本書的作者詹姆斯・克利爾(James Clear),花了數年研究行為心理學,提出一個革命性的觀點:與其專注在目標,不如打造讓成功變簡單的好習慣系統

這篇文章,我會帶你深入了解書中最精華的6大觀念,並搭配實際生活中的案例,讓你知道「改變人生」其實不靠爆發力,而是靠每天1%的進步。

原子習慣精華

原子習慣》(Atomic Habits)是由習慣研究專家 詹姆斯·克利爾(James Clear) 所著,這本書深入探討了如何透過「微小的改變」,帶來長遠且深遠的成就。他提出了一個核心理念:「每天進步 1%,一年後就能進步 37 倍。」

全書圍繞「行為改變的四大法則」展開:

  1. 讓提示顯而易見(Make it Obvious)

  2. 讓行為有吸引力(Make it Attractive)

  3. 讓執行變簡單(Make it Easy)

  4. 讓結果令人滿意(Make it Satisfying)

原子習慣本書重點6大精華

1. 小習慣的複利效應:每天1%的威力

大多數人以為要改變人生,就得做出巨大行動。但《原子習慣》告訴我們,真正改變人生的,是「每天微小但一致的改變」。這就是習慣的「複利效應」。

每天進步1%,一年後會變成原本的37倍;每天退步1%,一年後會變成0.03。

這代表什麼?一個微小的決定,看起來沒什麼差別,但日積月累就是天壤之別。成功不是突如其來的奇蹟,而是一連串看似不起眼的小習慣累積出來的。

案例分享:

  • 一位想學英文的上班族,每天只花10分鐘聽英文Podcast。一開始沒感覺,但6個月後他開始能聽懂更多句子,1年後甚至能與外國客戶簡單交談。

  • 有個朋友每天寫100字文章,堅持一年後,不知不覺累積了超過10萬字,成了他出書的原始草稿。

這就是「複利效應」的魔力。你可以在【時間管理】的《番茄鐘工作法》文章中,看到更多小進步變大成果的例子

2. 四大法則,讓好習慣自動發生

詹姆斯・克利爾提出「習慣形成的四個階段」:提示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。並對應出四大建立與破除習慣的法則:

階段建立好習慣拒絕壞習慣
提示讓它顯而易見讓它難以察覺
渴望讓它有吸引力讓它沒有吸引力
回應讓它容易做到讓它難以做到
獎賞讓它令人滿足讓它令人不滿足

這些原則不只是理論,而是非常實用的實戰策略。

案例分享:

  • 讓習慣顯而易見

    • 想多喝水?把水壺放在桌上,不要收起來。

    • 想減少喝含糖飲料?把飲料藏進櫃子最深處。

  • 讓習慣有吸引力

    • 把運動跟看Netflix綁在一起:「只有在健身車上才能看劇」。

  • 讓習慣容易做到

    • 將讀書目標從「每天讀50頁」改成「打開書看一頁就好」。

  • 讓習慣令人滿足

    • 每完成一天習慣,就打勾習慣追蹤器,視覺化的「連續成功感」非常有成就。

這套方法也與【習慣養成】分類下的《從負債到財富自由》一書中「行動環境設計」策略十分相似

3. 身份認同比目標更重要:從「我是誰」開始

我們常說:「我想減肥」、「我想寫作」、「我想早起」,但這些只是結果導向的思維。真正讓習慣持久的是「身份導向」。

「不是你設定什麼目標,而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。」

例子對比:

  • A說:「我要跑步減肥」。B說:「我是個注重健康的人」。

  • A說:「我要每天寫作」。B說:「我是個作家」。

B這種說法,更容易在行動中找回驅動力,因為這不是做某件事,而是在「成為某種人」。

真實故事分享:

一位網友原本每天賴床、生活失控,後來他不再說「我要早起」,而是每晚睡前告訴自己:「我是個自律的人」。光是這個身份認同的轉變,就讓他更有動力早起,持續了半年以上。

在【自我成長】分類下的《最高自律力》一書中,也提到了類似的心理轉換:你怎麼定義自己,就會怎麼生活。

4. 目標沒用,系統才是關鍵:打造自動前進的引擎

《原子習慣》強調:成功不是靠「目標」,而是靠「系統」。

「你不會上升到你的目標水平,你只會下降到你的系統水平。」

目標是結果,系統是過程。與其一直想著「我要減重」、「我要年薪百萬」,不如設計出讓你每天能自動靠近目標的環境與流程。

實例分享:

  • 想經營個人品牌?每天固定產出1篇內容,不需要靈感爆發,而是流程驅動。

  • 想減重?設計每週的菜單、採買計畫、運動時段,把行動「系統化」,而非依賴一時衝動。

【創業副業】分類下的《一人公司》也同樣強調這種自動化、自律型工作模式的重要性。

5. 習慣追蹤與視覺化成果:養成動力回饋機制

人天生喜歡「看到進度」。視覺化是讓習慣持續的秘密武器。透過習慣追蹤表、打勾清單、APP追蹤(如Habitica、TickTick),你會感覺進度「看得見」。

「別打斷成功的連續性。」——詹姆斯・克利爾

例子分享:

  • 有人用牆上的日曆貼紙記錄運動日,連續15天貼滿紅點,就更不願意「斷鍊」。

  • 許多YouTuber在影片企劃板上列出「拍攝」、「剪輯」、「上傳」三步驟,每完成一項就打勾,讓創作流程更有節奏。

這也正是【新手必讀書單】【時間管理書單】類別中許多書籍會推薦的策略。

6. 永遠回來,比永遠不犯錯更重要

最後一個關鍵在於:「習慣不是永遠不中斷,而是中斷後要回來」。

很多人一旦中斷幾天習慣,就會自責、放棄。但詹姆斯說:「不要讓中斷變成崩潰。」

「一次錯誤不是失敗,連續錯兩次才是。」

案例分享:

  • 一位健身者在連續運動30天後,因感冒停了3天。他不是自暴自棄,而是告訴自己:「我週一一定回來」,然後真的回到健身房,習慣沒斷。

  • 有人寫作斷了2週,重拾習慣時告訴自己:「這不是重頭開始,而是繼續前進。」

這就是【情緒療癒書單】推薦書籍中的核心精神:溫柔對待自己,是持續的起點。

 
複利效應

原子習慣推薦給誰:

  • 想建立穩定生活節奏的人

  • 常立下目標卻難以維持的人

  • 斜槓族、自由工作者、自律不足者

  • 想打造個人品牌或創業副業的人

  • 對自我要求高,卻常挫折的人

習慣養成

閱讀結論

《原子習慣》這本書,不只是行為改變的工具書,更是一種幫助我們「重新成為理想中的自己」的實踐指南。你不需要翻轉人生,只要每天進步1%,就能創造你從沒想過的成果。

原子習慣書籍推薦

延伸閱讀

如果你喜歡《原子習慣》這種帶給人深度反思的書,以下主題也很適合你繼續探索:

兩分鐘養成
適用電子郵件訂閱網站

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訂閱網站的新文章,使用電子郵件接收新通知。

, ,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