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姿勢改變內在:肢體語言不是裝,是種力量
Amy Cuddy 最著名的研究指出,人們只要維持「高權勢姿勢(Power Poses)」兩分鐘,像超人一樣挺胸、雙手叉腰或打開身體,就會產生顯著的心理和生理變化。
她發現這些開放式姿勢能提升「睪固酮」讓你更有自信,同時降低「皮質醇」減少壓力,讓你在壓力場合下反而更冷靜穩定。
這點提醒我們:身體其實比你想像中更聰明,甚至可以比你的大腦更快「調頻」。
當你透過開放的肢體語言,身體馬上釋放正向訊號給大腦,產生「我是有力量的」感受。這種底層的生理回饋,正是許多成功者在面試、上台演講、重大談判前的秘密武器。
一位女律師在上法庭前總是緊張到發抖。
她開始在廁所默默做兩分鐘的Power Pose,結果不僅讓她放鬆心情,開場發言也變得更加堅定有力,贏得陪審團好感。
還有一位在學校表演的國中生,在上台前模仿超人姿勢,結果反而在觀眾面前更自然,甚至被老師稱讚「氣場變強了」。
連接內文分類如情緒心理與習慣養成,這些肢體語言練習法,實際上也是日常生活中值得養成的一種小習慣。
你可以在電梯裡、浴室中、甚至坐在辦公椅上練習「打開」身體的姿勢,這些微行動最終會累積出強大的自信感。
二、自信不是天生,而是可以練出來的技能
很多人以為自信是天生的,但書中指出:「你不需要等到完美,才能擁有自信;反而是先展現自信,才會漸漸成為真正有自信的人。」
心理學稱這種現象為「入戲效應(self-fulfilling prophecy)」,也就是行為會回過頭來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。
一位社會新鮮人,面試時總是因緊張而表現失常。在練習了幾次「假裝自信」的姿勢後,他發現只要身體先擺出穩定的樣子,連講話也會變得更流暢。
某次錄取後,HR還誇他「整個人很沉穩」,他才驚覺——是姿勢先改變了他的自我認知。
自信不是一種天生的人格,而是每天能練的「肌肉記憶」。
當你反覆練習一種姿勢、一種語調、一種步伐,這些都會變成你的心理認知標籤「我是個自信的人」。
這也是自我成長與新手必讀書單中經常強調的:透過外在行為的改變,內在信念也會開始轉變。
我們可以像健身一樣鍛鍊自信,例如:
練習有力的走路方式,每天上下班都當作自信訓練
養成抬頭挺胸說話的習慣,不再低頭講話
在鏡子前練習有神的眼神,對自己微笑三秒
這些小動作,久了真的會「養出一個全新的你」。
三、Presence:不是演,而是真誠地在場
Cuddy 特別強調「Presence」這個概念。它不是「假裝」、不是「表演」,而是當你身心一致時,所展現出來的自然、自信與專注。
我們在與人互動時,其實不只是說了什麼話,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存在感。
所謂「在場」,指的是當你說話時,你是清楚自己的身體、呼吸、情緒的。
你的專注與真誠,能讓對方感受到你正在此時此刻,並不匆促、不虛假。
在團隊會議中,一位平時話不多的工程師,因為專注傾聽並適時發言,反而成為老闆最信任的員工。
他不是最會說話的人,但他的「在場感」讓人感到安心。他的眼神不飄移、姿勢穩定,說話直指問題核心,這就是 presence 的展現。
在時間管理的脈絡中,我們經常談論如何「活在當下」。
但如果我們的身體不在當下(例如:交叉手臂、身體後傾、目光飄忽),就算我們嘴上說再多,也很難讓人信服。所以肢體語言與心智訓練,必須一起來。
四、真誠比完美更有力量:脆弱也是一種優勢
這本書的第四大觀念,非常打中現代社會對於「自信」的誤解。我們常以為要裝得堅強、有經驗、不犯錯,才會獲得尊重。但其實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的方式,來自於「真誠感」。
Amy Cuddy 分享:當我們不再試圖掩飾不安與恐懼,而是真誠地面對它,這樣的行為反而能建立連結。
有次公司內部簡報,一位中階主管對團隊坦言「這份報告的模型還不夠成熟,我需要你們一起補足」。這樣的脆弱承認,反而讓團隊主動幫忙,氣氛更加合作。
這提醒我們:在理財思維與人生規劃的過程中,也不需要扮演「我都懂」「我沒問題」的角色。適時說出自己的真實狀態,反而是一種成長的開端。
你可以練習說出:「我現在還沒掌握好,但我願意學習。」這不只是一句話,而是一種領導與連結的姿態。
五、肢體語言+思維練習:打造你最好的表現狀態
書中給出非常多實用的技巧,幫助我們在壓力場景中展現最好的一面。其中包括:「姿勢練習」+「心理準備」兩個組合包。
方法練習:
高權勢姿勢(2分鐘)
呼吸控制(4秒吸氣、6秒吐氣)
正念覺察:「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麼?」
肯定語句:「我準備好了」「我值得被看見」
心像練習:想像自己順利完成這個場合
這些技巧與時間管理書單、情緒療癒書單有著高度交集,也是許多成功者每日例行的「心理健身」。
它們不只是心理層面的修煉,更是身體與心理整合的「完整版本」。
六、從身體開始,改變整個人生狀態
書末最動人的段落,是Amy Cuddy 分享她的人生轉折。她曾是頂尖學霸,卻在19歲車禍後智商下降,被判定「無法繼續學術生涯」
但她沒有放棄,而是每天用Power Pose自我激勵、練習Presence、做心理鍛鍊,最後考上哈佛博士,站上TED講台。
她的心法:
我們是可以「演進」的人
身體的行動可以領先信念
別人怎麼看你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願不願意站起來
這樣的故事,不只是習慣養成書單中的精髓,也是每個自我成長必讀的人必須理解的:「一個人可以從最谷底,用身體站回來,活出真實與力量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