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索更多來自 Vizlati 的內容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
一本書、一部電影、一個投資機會,一場開箱驚喜!
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?
腦袋裡總是塞滿「等一下要買什麼」、「那封信回了嗎」、「月底前一定要交報告」、「媽媽生日快到了要記得準備禮物」……
每件事都記得,但就是卡在那裡沒做,讓你壓力山大又常常搞丟重要的事?
如果你點頭如搗蒜,那這本書《為什麼菁英都是清單控?》超適合你!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《為什麼菁英都是清單控?》(英文原名:Listful Thinking)是電視製作人 Paula Rizzo 的親身經驗分享,她在高壓、節奏超快的媒體工作環境中,靠著「清單」不只保住了工作效率,更重要的是,她保住了她的健康和生活秩序。
她發現:
「把事情寫下來,是一種自我照顧。」
「清單,不只是管理時間,更是管理壓力、情緒與人生的方式。」
《什麼菁英都是清單控?》是由美國知名電視製作人 Paula Rizzo 所著的一本實用書籍
深入探討「清單」這項看似平凡的工具如何幫助我們提升效率、減輕壓力,甚至做出更好的決策。
作者以自身在高壓媒體圈的經歷為例,分享如何透過各種形式的清單,掌控忙碌生活、提升行動力,實現高效而有序的生活方式。
清單不只是待辦事項:它還能是感恩清單、旅行清單、購物清單、願望清單… 幫你整理思緒、看清人生方向。
清單幫你減少大腦負荷:寫下來就不怕忘,讓大腦專注當下,減少焦慮。
越忙越需要清單:當你任務多、角色多時,清單可以幫你找到節奏。
打造個人化清單系統:不管紙本還是 App,只要適合你就是好工具。
清單讓你更理性選擇:幫你做出「不後悔」的選擇。
勾選的爽感超療癒:每劃掉一條,就像打贏一場小仗,動力自然來。
我們常把清單當成「要做什麼」,但 Paula 更強調清單的心理效應:
寫下來,就是釋放。
Annie 是一位業務助理,每天下班都覺得腦袋還在運轉。她說:「我以前都會想說下班後要洗衣服、煮飯、看個線上課,但常常到家只想耍廢,因為根本不知道要從哪開始。」
後來她開始用清單記下「下班後三件事」,像是:
洗衣服
看20分鐘英文
放空10分鐘
神奇的是,她不但照著做了,還覺得自己沒那麼累。因為事情不再繞在腦中轉,她反而更能休息。
Paula 說:「清單是一種心靈的整理。」
除了最常見的 To-Do List,其實還有很多實用的清單類型,讓生活更有條理。
常見清單類型:
打包清單:出國不再怕忘記充電器、內衣褲
目標清單:今年想學的技能、想存的金額
感恩清單:每天列3件感謝的事,提升幸福感
決策清單:比較工作A/B方案、產品優缺點
購物清單:避免進超市變成失心瘋
書單/片單:避免空閒時一直滑手機
Paula 大推一個搭配方式:「時間區塊法」+「每日任務清單」。
怎麼做?
在行事曆上劃出固定區塊,安排專注工作時間(如 9:00-11:00 專心寫報告)
每天早上列出3-5項當日重點任務
下午再安排一個回顧時間,檢視哪些完成、哪些還要移到明天
Paula提醒:不要硬套別人的方法,找到「你會願意持續用」的工具才最關鍵。
工具清單推薦:
紙本筆記本:像子彈筆記本、行事曆
App工具:
Google Keep(簡單快速)
Todoist(進階任務追蹤)
Evernote(多用途筆記)
Trello / Notion(適合視覺化拖拉管理)
紙控 vs 數位控
Amy 是紙本愛好者,每天用 MUJI 筆記本寫 To-Do;
Eric 則是科技咖,用 Notion 管理所有專案清單。
他們都說:「不是工具讓我變強,是找到適合的方式,讓我願意繼續做下去。」
你是否也有過這種經驗?
把一件事劃掉的那一瞬間,心情像放煙火一樣開心!這就是「完成清單」的正向循環力量。
每完成一項任務,大腦就會分泌一點點多巴胺(快樂荷爾蒙),這股小確幸,會促使你繼續行動。
案例分享:拖延症患者的逆襲
Ben 是個嚴重拖延症患者,他說:「我從不相信自己能準時交報告。」
後來他試著每天只列3件事,每完成一件就打勾。他發現:「打勾那刻有種『我可以的』信心,漸漸地,我開始喜歡這個過程。」
清單不是限制你、逼你做事的工具,它是「幫你把人生整理好」的工具。
Paula 說:
「我靠清單活出有掌控感的人生,不再焦慮、不再忙亂,甚至更快樂。」
如果你常常感到焦慮、混亂,不妨從今天就寫下一張小小的清單開始。
從「今天三件重要的事」開始,從「晚餐要煮什麼」開始,慢慢地,你會發現人生越來越清晰。
小挑戰:今天就寫一張你最需要的清單,感受一下那種「我掌控了生活」的感覺吧!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