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清單是釋放壓力的「腦外硬碟」
書中強調:人腦不是拿來記事情的,而是拿來思考與創造的。
當你總是依賴記憶,容易忽略重要細節、浪費腦力。這就像你一直試圖用手機記憶體運行所有 App,結果系統卡頓、效率低落。
作者分享自己在電視製作現場,如果沒有精準的腳本清單,節目就會出錯。
她學會隨時記下靈感、提醒與代辦事項,把腦袋空出來更專注當下。她說這樣能讓她下班後「真正休息」,不會還在腦中重播行程與會議內容。
同樣地,我自己在處理【時間管理】分類內容時,也發現清單可以大幅減輕決策疲勞,每次寫作都能更快進入狀況,並專注當下的產出。
對應分類:時間管理
對應標籤:時間管理書單、習慣養成書單
2. 清單能提高專注力與完成率
你是否常常把一個大任務拖延到最後一刻,因為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?
這就是缺乏拆解與細化的結果。清單的力量就在於,能讓你把模糊的「大塊工作」切成一小步、一小步。當你知道第一步該做什麼,就比較容易「啟動」。
我開始為部落格規劃每日任務清單後,原本一週只能寫一篇文,現在幾乎每天都有產出,工作成就感也大幅提升。
我會將「完成文章」拆解為「找書封圖」、「列出6大精華」、「插入內部連結」等小步驟,每做完一項就打勾,成就感滿滿。
這也正是我在【習慣養成】分類中,不斷提倡的「微習慣」概念。
對應分類:習慣養成
對應標籤:新手必讀書單、自我成長必讀
3. 不只「要做」,也要「不做」清單
我們常把注意力放在「該做什麼」,卻忽略了「不該浪費時間做什麼」。
書中提到「不做清單」的重要性:把那些浪費時間、情緒或能量的事先剔除,你會更清楚地聚焦在對你重要的目標上。
有位創業者固定列出「今天不回應非必要社群訊息」,成功避免被 LINE 與 IG 打斷思緒,集中在核心任務。我也試過早上兩小時不看手機,專心寫作,專注力瞬間提升。
這正符合我在【創業副業】類文章中常提醒的:精力管理比時間管理更重要。
對應分類:創業副業
對應標籤:理財書推薦
4. 清單風格因人而異,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是重點
每個人的生活節奏不同,清單的樣貌也應該「因人制宜」。
書中提到,有些人適合用紙本筆記寫清單,有些人習慣用手機 APP,有些人喜歡用圖像化方式來標示進度。
沒有所謂「最佳」格式,重點是:你會持續用、用得開心。
我朋友是兩寶媽,她用便利貼分類成「買菜清單」、「學校事項」、「家庭行程」,貼在冰箱上,讓全家人都能同步生活節奏。
我自己則是愛用 Notion,並搭配 Google Calendar 將清單與時間視覺化整合。
清單其實就像自我管理的一面鏡子,也是我在【人生規劃】類文章中常提到的個人系統建構工具。
對應分類:人生規劃
對應標籤:情緒療癒書單
5. 用科技輔助清單管理更有效率
作者建議善用數位工具強化清單力。
例如:用 Evernote 分類筆記、Trello 管理專案流程、Google Tasks 跟 Notion 做進度追蹤,都可以依任務屬性靈活調整。
6. 清單讓你生活更有「掌控感」
在這個資訊爆炸、變動快速的時代,很多人容易焦慮、覺得生活失控。
清單的存在,就像生活的「GPS」,不僅告訴你該去哪,更重要的是:當你感到迷路時,它幫你重新定位。
有讀者分享,每當心情浮躁時,她會寫一張「今天已經完成的事」清單,幫助她找回信心。
哪怕只是倒垃圾、回一封 Email、準備一餐,列出來後會發現:其實我沒有那麼糟。
這也讓我聯想到我在【情緒心理】分類中讀過的書:《重新找回自己》、《我可能錯了》等,都提到「行動可治療焦慮」,清單就是最簡單的行動開始。
對應分類:情緒心理
對應標籤:情緒療癒書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