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索更多來自 Vizlati 的內容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
一本書、一部電影、一個投資機會,一場開箱驚喜!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你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每天都沒什麼改變,但過幾年卻突然變得超成功?我以前也很常這樣納悶,總覺得是不是他們偷偷學了什麼厲害的技能,或是運氣超好。
但後來看了戴倫・哈迪的《複利效應》才發現,原來真正能改變人生的,不是什麼大招,而是一點一滴的小行動累積出來的「複利力量」。
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,就是它講得好簡單、好直接,甚至會讓你驚覺:「原來我早就知道這些道理,只是不夠堅持。」
下面就讓我用最白話的方式,分享書中六個核心觀念,加上我自己的一些體會和例子,看看能不能也幫你找回改變的動力
作者:Darren Hardy(戴倫・哈迪)
出版年份:2010年
《複利效應》是一本文字簡單、觀念強大,能真正改變人生的實用書。作者戴倫・哈迪是《Success》雜誌的前總編輯,長年研究成功人士的習慣與心態,這本書就是他濃縮多年觀察的成果。
書中核心觀念是:「人生的改變,不是靠奇蹟或爆發力,而是靠每天微小行動的長期累積。」
這就像財務上的複利一樣,時間越久,力量越大。
說真的,我們每天都會做超多選擇,像是:今天要不要早起?午餐吃健康的還是速食?晚上回家要滑手機還是運動?
這些小選擇,乍看之下沒什麼,但戴倫說:它們其實就是未來的「你」的雛形。
就像每天喝一杯含糖飲料,一年下來多了上百杯,可能就多出了幾公斤脂肪。反過來,如果你每天只花10分鐘閱讀,一年就看完好幾本書,知識也會默默增加。
生活中的例子:
我有個朋友阿志,三年前開始每天早上5點起床運動15分鐘,從不間斷。當初大家都覺得他很瘋,但現在他不但瘦了10公斤,還變得超有精神,連工作表現也大提升。
他沒有去健身房、也沒用什麼神奇減肥法,就只是堅持一個小小的早起習慣而已。
這讓我深深體會到,每天做的微小選擇,不會馬上改變你,但它們會在未來悄悄放大效果。
這一點真的戳中我心。我以前遇到不順就會怪運氣不好、老闆太嚴格、時間不夠用…但這本書提醒我:「你要對自己的人生負100%的責任。」
乍聽有點硬,但仔細想想,這也代表了一件事:只要是我造成的,我就有權力去改變它。
生活中的例子:
我過去一直說「我沒時間學英文」,但其實我花了超多時間在追劇和刷社群。當我開始記錄時間,才發現原來我每天浪費超過2小時在滑手機。
從那刻起我開始把晚上10點後的時間改成聽Podcast或看英文文章,現在英文程度真的有進步,也比較敢開口講了。
所以,當你不再把責任推給別人,就能開始真正主動掌握你的人生。
壞習慣很可怕,它不是一次毀掉你,而是每天偷走一點點你的未來。像是熬夜、亂花錢、不運動、吃太多垃圾食物…我們常說「小事啦」,但這些小事天天來,就變成了大問題。
書中說,要改掉壞習慣,最好的方式不是硬戒,而是用好習慣「取代」壞習慣。
生活中的例子:
我以前每天晚上習慣滑手機到很晚,導致隔天精神差。後來我試著把手機放在客廳,睡前改成看紙本書,結果沒幾天就習慣了,反而更容易入睡,隔天也有精神。
還有一招我很喜歡:寫下你每天做了什麼(紀錄法)。
這真的會讓你更有意識,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偷懶、什麼時候進步。我現在會用Notion做簡單的習慣追蹤,每打完一個勾勾就覺得很爽。
這點說得超中肯:「你無法改善你沒有追蹤的事情。」
很多人說想省錢,但從來不記帳;說想減肥,但從不量體重。戴倫強調,當你開始紀錄並量化目標,你會變得更有掌控感,也更容易堅持下去。
生活中的例子:
我從去年開始記帳,原本只是想看看錢花去哪,結果才發現自己每個月花在外送的錢超驚人(真的會嚇到自己)。後來我限制自己一週只能叫一次,幾個月下來竟然多存了1萬多塊!
我還試過用 App 記錄每天的運動時間,哪怕只動了15分鐘,記下來也會覺得「欸我今天有做到耶」,這種成就感會慢慢累積成動
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經驗:剛開始超有衝勁,買了健身房會籍、寫好一堆目標,結果兩週後就放棄?這種情況我自己也常發生,直到我看到《複利效應》裡這句話:
「如果你沒有一個夠強大的『為什麼』,你就不會走得夠遠。」
也就是說,你的行動力不是靠意志力,而是靠內在的情感驅動。
生活中的例子:
有一次我看到一位爸爸說:「我每天健身,是因為我想陪我女兒走進婚禮現場。」這句話讓我超感動!你看,他不是單純想「變健康」,而是有一個情感連結強烈的「為什麼」。
我自己後來也開始問自己:「我為什麼想要改變?」答案是:「我不想40歲後還在為錢煩惱,我想過更自由的生活。」當這個理由夠強,我每天寫文章、做自媒體的動力就很自然湧現,不再是逼自己做,而是「我非做不可」。
所以,與其設定一堆冷冰冰的目標,不如先找到你心中那個最深的理由。這會成為你最強的燃料。
這點我以前完全沒意識到。書中說:「你是你最常接觸的五個人的平均值。」剛看到這句話時,我真的嚇了一跳,仔細想一想,還真的耶。
如果你每天跟很懶、很負面的人在一起,你很難持續有動力;反過來,當你身邊都是認真生活、積極成長的人,你也會被帶動起來。
生活中的例子:
我之前加了一個讀書群組,裡面都是想自我成長的人。每週大家都會分享自己讀了什麼、學到什麼。我原本只是「想看看」,結果一加入就被影響了,突然變得很想每天都學點什麼,不想被比下去(笑)。後來我甚至因此開始寫這篇閱讀心得。
還有一個技巧是打造一個「成長環境」:
像我現在把書桌整理得乾乾淨淨,不放手機;手機桌布換成寫著目標的句子;早上放的音樂是激勵Podcast。這些小動作,真的會潛移默化影響你每天的狀態。
所以,如果你想改變自己,先從改變環境與人際圈開始。
讀完《複利效應》,我最深的體會就是:真正的成長,不是大爆發,而是小步快走。
我們常常被網路上的「一夜致富」或「快速瘦身法」吸引,但現實是,那些華麗的成就背後,往往藏著無數天、月、年的微小堅持。
生活中的例子總結一下:
每天省下咖啡錢,幾年後可能就是你的投資基金;
把滑手機的時間換成閱讀,知識與思維會默默升級;
找到你的「為什麼」,你就不容易放棄;
跟對的人混、待對的環境,你的潛能會被放大。
書裡提到的六個法則,聽起來都不難,但難的是「持續」。但只要你懂得追蹤、找方法取代壞習慣、找到內在動機,你一定能靠這個複利力量,創造不一樣的自己。
如果你還在猶豫要不要改變,或總覺得進步太慢,不如從今天開始,挑一個最小最容易做的好習慣開始。
真的,就從今天開始。像是:
睡前讀一頁書;
每天記帳一次;
每週運動兩次;
每晚寫一行感謝日記;
早上不看手機,改聽5分鐘成長Podcast。
這些小習慣不會立刻改變你,但一年後的你,一定會感謝現在願意開始的自己。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