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他為什麼你越努力,反而越沒自信?《姿勢決定你是誰》給我震撼的答案! VIZLATI / 2 4 月, 2025 《姿勢決定你是誰》:姿勢不是表演,是找回真實的自己 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候,明明自己很努力準備了,但到了關鍵時刻卻緊張得手腳冰冷、語無倫次?或者面試時坐姿縮在椅子裡、聲音顫抖,心裡想著:「完了,對方一定覺得我很沒自信。」這本《姿勢決定你是誰》(英文原名:Presence)的作者,是哈佛社會心理學家 艾美.柯蒂(Amy Cuddy),她的TED演講〈你的肢體語言決定你是誰〉點閱數超過數千萬。當初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,還以為會是那種「用姿勢裝強大、成功學套路」的內容。但讀完後,我完全改觀。這不是一本教你演戲的書,而是教你如何用「身體」幫助自己找回真實、穩定的內在狀態。她強調:自信不是裝出來的,而是可以透過身體語言慢慢練出來的。以下我整理出六個重點觀念,搭配一些實際案例和我自己的體會,希望能幫助你在面對挑戰時,更能穩住自己、表現得更真實有力量。 點擊這裡 《姿勢決定你是誰》是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 艾美.柯蒂(Amy Cuddy) 的代表作,她因TED演講〈你的肢體語言決定你是誰〉而聲名大噪,點閱數超過五千萬次。這本書延續她的研究,深入探討「身體語言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與人生表現」。 作者提出一個關鍵觀念:「你怎麼站,就會怎麼想」。只要改變姿勢,例如做出開放、有力量的肢體動作(如雙手叉腰、挺胸站立),不僅能讓他人對你有更好的印象,更能讓你自己感覺更有自信、更冷靜、更臨在。 一、身體語言會反過來影響心理狀態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:「你怎麼想,就會怎麼做。」但艾美.柯蒂卻提出一個顛覆想像的觀念:「你怎麼站,就會怎麼想。」她的研究發現,只要花 兩分鐘,擺出一些「高權勢姿勢」(power pose),像是雙手叉腰、站得筆直、坐姿打開空間,身體就會產生變化:睪固酮(自信激素)上升皮質醇(壓力激素)下降也就是說,身體不是被動的,它可以騙過大腦,讓你感覺更有力量、更有信心。 二、假裝自信,其實會變成真的自信 很多人會說:「我不夠自信,我還沒準備好。」但作者想提醒我們的是:Fake it till you become it.這不是要你當偽君子,而是說——有時候你必須先「做出」那個樣子,內在才會跟上。當你還不確定自己行不行,先把姿態拉高、眼神穩定、聲音有力,這些行為會反過來影響你的感受。面試時學會的「先裝再說」我有位朋友阿軒,原本是個很內向的人,要去面試新工作時緊張到發抖。我跟他分享了這本書後,他回去練了幾次「高權勢姿勢」並在鏡子前練習「有自信地說出自己的經歷」。結果面試當天,他坐得筆直、語氣也比平常堅定。後來HR還問他:「你看起來很穩,很像有帶團隊經驗的人。」他笑著說:「我沒有真的帶過團隊,但我相信我做得到。」幾天後他錄取了。他跟我說:「我一開始只是裝,但我現在真的比較相信自己了。」 三、最有力量的時刻,是你真實臨在的時刻 我們常會以為「表現好」就是要完美無缺,但艾美.柯蒂提出另一個關鍵字:「臨在(Presence)」。臨在,就是當下那個全神貫注、誠實面對自己、不想表演、不怕真實的你。她說,真正打動人的不是你多厲害,而是你 是否真誠、是否能讓對方感受到你「人就在這裡」。這個觀念我超喜歡,因為它讓我放下「一定要表現完美」的壓力,開始學會在重要場合裡穩定地做自己。誠實說「我有點緊張」,反而更有共鳴有次我在一個小型讀書會分享《原子習慣》,我開場時說:「其實我有點緊張,因為是第一次分享這本書。但我真的很喜歡它,希望今天可以跟大家好好聊聊。」大家居然笑了,點頭說沒關係,然後我也就慢慢放鬆下來。這就是臨在的力量:當你坦承真實,不再想演得完美,反而讓人更能接受你。 四、挑戰來臨前的2分鐘,請先讓身體到場 你可能會問:「那我臨場都會很緊張,有什麼方法可以快速進入狀態?」答案就是:高權勢姿勢2分鐘!這不只是生理上的幫助,更像是一種「心理預熱儀式」。就像運動員比賽前會熱身,你也需要給大腦一點心理準備。 五、你怎麼表現,別人就怎麼對你 這本書有一個很現實的提醒:別人不會讀你的心,但會根據你的行為來判斷你是誰。換句話說,你怎麼表現,別人就怎麼對你。如果你低頭、縮在角落、聲音細小,那麼別人會潛意識地認定你是個膽小、沒自信的人。但如果你眼神穩定、站姿打開、聲音有底氣,就算你內心還在怕,對方也會更願意尊重你、信任你。最後這一點我覺得是最重要的提醒。我們很容易活在「怕別人不喜歡我」的狀態裡,講話小心翼翼、行為綁手綁腳、擔心出錯。但艾美.柯蒂說得好:你值得被看見,也值得自信地做你自己。這不是鼓勵你自大,而是告訴你:你本來就有價值,不需要依賴別人的肯定才能成立。拒絕迎合後,我獲得更多尊重以前我在工作中常常想「不要給別人添麻煩」,有事都自己扛。有次我終於鼓起勇氣開口:「這部分我需要支援,我一個人真的做不來。」原以為主管會覺得我無能,沒想到他竟然說:「你這樣反而讓我更信任你,因為你懂得誠實說出困難。」那一刻我懂了:真正的自信,不是一直討好別人,而是願意站出來做真實的自己。 閱讀後的行動建議 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很實用,也很容易落地。以下是我整理出的幾個小步驟,讓你也能開始練習「用身體找回自信」:面試、簡報、演講前,找個私密空間做高權勢姿勢2分鐘。日常生活中,練習開放的肢體:坐下不要縮成一團、說話時抬頭挺胸。每當你自我懷疑時,問問自己:「我現在是不是又在取悅別人?」「我能不能先相信自己,做真實的我?」這些小動作、小問句,也許就能讓你在關鍵時刻穩住自己。 結語:身體姿勢,會改變你的人生姿態 《姿勢決定你是誰》這本書,不是教你演戲,而是教你如何透過身體語言,找回那個有信念、有力量、真實的自己。不是你自信所以才抬頭挺胸,而是你抬頭挺胸了,自信才會慢慢跟上來。如果你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、怕失敗、怕被否定,那就從今天開始,給自己一個2分鐘的姿勢練習。也許你會發現,真正強大的人,從來不是最完美的那個,而是最願意真誠站出來的那個。
其他努力沒用的真相在這本《為什麼菁英都是清單控》!不是你不努力,是你根本不是清單控! VIZLATI / 1 4 月, 2025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?腦袋裡總是塞滿「等一下要買什麼」、「那封信回了嗎」、「月底前一定要交報告」、「媽媽生日快到了要記得準備禮物」……每件事都記得,但就是卡在那裡沒做,讓你壓力山大又常常搞丟重要的事?如果你點頭如搗蒜,那這本書《為什麼菁英都是清單控?》超適合你! 《為什麼菁英都是清單控?》一本幫你「釋放大腦、掌控人生」的書 《為什麼菁英都是清單控?》(英文原名:Listful Thinking)是電視製作人 Paula Rizzo 的親身經驗分享,她在高壓、節奏超快的媒體工作環境中,靠著「清單」不只保住了工作效率,更重要的是,她保住了她的健康和生活秩序。她發現:「把事情寫下來,是一種自我照顧。」「清單,不只是管理時間,更是管理壓力、情緒與人生的方式。」 點擊這裡 《什麼菁英都是清單控?》是由美國知名電視製作人 Paula Rizzo 所著的一本實用書籍深入探討「清單」這項看似平凡的工具如何幫助我們提升效率、減輕壓力,甚至做出更好的決策。作者以自身在高壓媒體圈的經歷為例,分享如何透過各種形式的清單,掌控忙碌生活、提升行動力,實現高效而有序的生活方式。 為什麼精英都是清單控六大重點核心概念 清單不只是待辦事項:它還能是感恩清單、旅行清單、購物清單、願望清單… 幫你整理思緒、看清人生方向。清單幫你減少大腦負荷:寫下來就不怕忘,讓大腦專注當下,減少焦慮。越忙越需要清單:當你任務多、角色多時,清單可以幫你找到節奏。打造個人化清單系統:不管紙本還是 App,只要適合你就是好工具。清單讓你更理性選擇:幫你做出「不後悔」的選擇。勾選的爽感超療癒:每劃掉一條,就像打贏一場小仗,動力自然來。 一、清單是減壓神器,不只是工作工具 我們常把清單當成「要做什麼」,但 Paula 更強調清單的心理效應:寫下來,就是釋放。Annie 是一位業務助理,每天下班都覺得腦袋還在運轉。她說:「我以前都會想說下班後要洗衣服、煮飯、看個線上課,但常常到家只想耍廢,因為根本不知道要從哪開始。」後來她開始用清單記下「下班後三件事」,像是:洗衣服看20分鐘英文放空10分鐘神奇的是,她不但照著做了,還覺得自己沒那麼累。因為事情不再繞在腦中轉,她反而更能休息。Paula 說:「清單是一種心靈的整理。」 二、清單種類不只一種,生活大小事都能列 除了最常見的 To-Do List,其實還有很多實用的清單類型,讓生活更有條理。常見清單類型:打包清單:出國不再怕忘記充電器、內衣褲目標清單:今年想學的技能、想存的金額感恩清單:每天列3件感謝的事,提升幸福感決策清單:比較工作A/B方案、產品優缺點購物清單:避免進超市變成失心瘋 書單/片單:避免空閒時一直滑手機 三、用清單管理你的專注力與時間 Paula 大推一個搭配方式:「時間區塊法」+「每日任務清單」。怎麼做?在行事曆上劃出固定區塊,安排專注工作時間(如 9:00-11:00 專心寫報告)每天早上列出3-5項當日重點任務下午再安排一個回顧時間,檢視哪些完成、哪些還要移到明天 四、找到適合自己的清單工具 Paula提醒:不要硬套別人的方法,找到「你會願意持續用」的工具才最關鍵。工具清單推薦:紙本筆記本:像子彈筆記本、行事曆App工具:Google Keep(簡單快速)Todoist(進階任務追蹤)Evernote(多用途筆記)Trello / Notion(適合視覺化拖拉管理)紙控 vs 數位控Amy 是紙本愛好者,每天用 MUJI 筆記本寫 To-Do;Eric 則是科技咖,用 Notion 管理所有專案清單。他們都說:「不是工具讓我變強,是找到適合的方式,讓我願意繼續做下去。」 五、完成清單帶來成就感與動力 你是否也有過這種經驗?把一件事劃掉的那一瞬間,心情像放煙火一樣開心!這就是「完成清單」的正向循環力量。每完成一項任務,大腦就會分泌一點點多巴胺(快樂荷爾蒙),這股小確幸,會促使你繼續行動。案例分享:拖延症患者的逆襲Ben 是個嚴重拖延症患者,他說:「我從不相信自己能準時交報告。」後來他試著每天只列3件事,每完成一件就打勾。他發現:「打勾那刻有種『我可以的』信心,漸漸地,我開始喜歡這個過程。」 結語:清單不是框住你,而是讓你活得更輕盈 清單不是限制你、逼你做事的工具,它是「幫你把人生整理好」的工具。Paula 說:「我靠清單活出有掌控感的人生,不再焦慮、不再忙亂,甚至更快樂。」如果你常常感到焦慮、混亂,不妨從今天就寫下一張小小的清單開始。從「今天三件重要的事」開始,從「晚餐要煮什麼」開始,慢慢地,你會發現人生越來越清晰。小挑戰:今天就寫一張你最需要的清單,感受一下那種「我掌控了生活」的感覺吧!
其他總是覺得人生卡關?試試《一小時的力量》,每天1小時就能重啟目標! VIZLATI / 28 3 月, 2025 《一小時的力量》閱讀心得:每天1小時,翻轉人生的成功習慣! 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?每天一早睜開眼,就覺得事情好多、時間不夠用。工作、家務、社交…每一樣都很重要,但偏偏,留給自己的時間,卻總是被擠到最後,甚至直接被犧牲掉。我以前也是這樣。直到我看了這本書《一小時的力量》,才真正開始改變我的生活。一小時的力量是什麼?讓你每天往夢想更靠近作者 Adrienne Herbert 提出一個簡單卻強大的觀念:每天早上,為自己留下一小時,做一件只為自己、能讓人生前進的事情。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對吧?但就是這一小時,把我從「一直想做某件事但總沒時間」的那種人,變成了「每天都有進展」的人。這真的不是什麼神奇魔法,而是透過這個「Power Hour」,讓我每天都有一點點進步。 查看更多 《一小時的力量》(Power Hour)是一本專為現代人打造的自我成長指南,由健康教練、播客主持人、運動員、也是母親的 Adrienne Herbert 所著。她提出一個簡單卻強大的概念:每天早上花一小時,專注在讓你人生前進的事上,無論是學習新技能、健身、冥想、還是規劃夢想。這不是一本教你燃燒自己追求效率的書,而是一種鼓勵你「為自己活」的生活方式。透過這個「Power Hour」,作者親身實踐如何從生活混亂中找回目標與熱情,也帶領讀者一步步養成屬於自己的成功習慣,實現理想中的人生。 作者介紹:Adrienne Herbert 是誰? Adrienne 是一位健康教練,同時也是一位播客主持人、運動員,還是一位媽媽。她不像那些從小就過得超自律、一路順遂的人,反而是一步一步靠自己努力走出來。她自己就曾經陷入生活混亂,當媽媽、工作壓力、沒有時間運動,夢想也遙不可及。她靠著每天早上留出一小時的「Power Hour」,才重新找回自己的熱情與目標。簡單來說,她不是來說教的,而是一個「過來人」,分享她親身實驗有效的改變方法。 《一小時的力量》核心概念是什麼? Power Hour,中文直譯就是「力量的一小時」。但這不是要你去做苦練健身的那種一小時,而是一段每天專屬於你的時間。不為老闆、不為家人、不為KPI。只為了那個你「真正想成為」的自己。不管你是想學語言、寫作、做副業、健身、冥想、還是單純靜靜思考人生方向,這一小時,就是屬於你的夢想育成時間。 《一小時的力量》六大精華整理 精華一:每天「為自己」留一小時這不是要你辭掉工作,也不是要你當斜槓青年。只是要你每天留一小時,做些能讓「你」開心、有成就感的事。你值得擁有一天中的黃金時段。我們常常把最精力旺盛的早上拿去滑手機、回訊息或趕報告,但你有想過嗎?如果這段時間是用來實現夢想呢?用這段時間累積屬於你的力量。就像一顆小種子,每天澆水一點點,不久就會長出一片森林。 精華二:小改變,帶來大結果。別小看每天這一點點的累積,它的力量就像複利一樣,會慢慢產生指數型的成長。微習慣的威力就像人生複利。每天的「一小步」,在一年後可能就是別人難以企及的「大進步」。每天一點點,時間會給你驚喜回報。你可能每天只看一本書的一小章,但一年下來你就能看完超過30本書!舉例:我朋友小慧本來英文破破的,每天只花一小時聽英文Podcast,半年後居然可以流利跟外國人聊天,還開始接國際接案了! 精華三:自律是自由的開始。很多人聽到「自律」就覺得壓力大,但 Adrienne 說得好,真正的自由,來自於你能掌控自己。你掌控早晨,早晨就掌控一整天。早上的第一個小時,其實會影響你一整天的情緒與效率。從混亂走向清晰的第一步。當你每天早上有一段時間做「最重要的事」,你會更有方向感,不再只是被生活推著走。 精華四:你怎麼對自己說話,決定你能走多遠。這一點我超有感!我們常常會對自己很嚴厲,說「我做不到」、「我太懶了」,但這些話都會默默影響你的行動。 改變內在對話,創造正向循環。像 Adrienne 建議的,把「我不行」改成「我還在學」,這小小語言的轉換,就能讓你更願意嘗試。「我做不到」改成「我還沒做到」。這不是騙自己,而是給自己一個繼續努力的空間。 精華五:先行動,不要等完美才開始完美主義是很多人卡住的原因,但真相是:「開始」永遠比「完美」重要。行動創造信心,而非等待準備很多人說要先準備好再出發,結果永遠都在準備。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這句話讓我在做部落格、剪影片的時候,不再糾結於小細節,而是專注「完成」這件事。 精華六:用一小時,打造你真正想要的生活這個一小時,不只是讓你變得更有效率,更是讓你靠近「理想中的自己」的時間。這是一種對未來自己的承諾你想要十年後的自己是什麼樣子?現在的你就是關鍵。每天早晨決定了你未來的樣子不要小看今天的早晨,它可能是你未來人生的轉捩點。 結語:從今天開始,你的一小時就是你的超能力 每天多出一小時,你可以選擇拿來追劇、耍廢、滑手機。但你也可以拿來打造一個更好的自己。重點不是你有多少時間,而是你「怎麼使用」時間。打造理想人生的第一步,就從明天早上開始明天早上,不用五點起床,也不用跑去健身房。你只要起床後,先留一小時給你自己,做那件「你一直想做卻沒時間做」的事。寫日記、練瑜珈、閱讀、自學技能、計劃夢想、冥想放鬆……這一小時怎麼用,由你決定。你也可以設計出屬於自己的 Power Hour它可以是早上,也可以是夜深人靜的晚上。只要這一小時,不是為別人而活,而是為了那個你夢想中的「自己」。